岁月留声

曹仁义:办院刊锻炼了我的写作能力

作者: 844 发布时间:2014-10-14

  收到了母校的征稿信和几份新近出版的校报。“校报”这两个字,让我回忆起54年前我在中国传媒大学前身—北京广播学院求学时的一段经历,那就是办院刊。和现在的校报一样,那时的院刊也是一张报纸,只是版面比现在小一些。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院刊除了有专门的编辑部外,还在新闻系学生中选择几人做业余编辑。我是被选中者之一。新闻系三个班150余名学生,怎么会选上我呢?听我慢慢道来。

  我是l9599月从吉林省白城市第一中学考上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的。入学后编在新闻系一班。或许是高中档案中有我和同学一起创作过《运河大联唱》的记载的关系,开学不久,班主任老师就认为我是“能写”的一类,布置我和另一同学创作一个“活报剧”,20天后国庆十周年时,到天安门广场晚会上去演。后来,这场晚会改跳集体舞,“活报剧”创作中途停止。1960年新闻系开设采访写作课,班主任老师指定我当科代表。也是这一年,院刊聘业余编辑,理所当然地我被选中了。

  在院刊当业余编辑的主要任务是,将编辑部老师编好的稿子送往印厂,待打出小样来进行校对。那时是铅字印刷,要到张自忠路人民大学印厂去印,校对也在那里。在院刊当业余编辑,不仅使我了解了一张报纸出版的全过程,而且为我在院刊上写东西提供了方便,老师说,你们也是通讯员,可以给院刊供稿。19601962三年时间(1963年面临毕业就不担任此工作了),我在院刊上发表消息、通讯、言论、随笔、散文、寓言等共9篇;发表诗歌7篇。多方面反映了学院各系的教学生活和同学之间互帮互助的动人故事,歌颂了党的教育方针,抒发了尊师爱校之情。

  这三年间,北京晚报、中国青年报曾来广院院刊要求推荐一名通讯员,院刊的老师就把我推荐给这两家报纸当了通讯员。这样,三年中我在这两家报纸上发表反映广院生活的报道共14篇。

  50年后的2012年,我在北京新闻大厦给北京报业集团讲课,听课的有北京日报、北京晚报等首都各报的编辑记者。讲课前,为了拉近和大家的距离,我说:“北京晚报的朋友们来了吗?”十几位同志举起了手。我接着说:“50年前的1962年,我在广院读书时经常给晚报写稿。你们回去翻翻1962年的合订本,准能看到我写的豆腐块文章。”我还说出几篇的题目。下课后,几位听课者围着我,赞叹道:“老师你七十多了,50年前的事还记得那么清,神了!”我说:“我的记忆力是没怎么减退。更重要的是,上世纪60年代我在广院院刊和各报上发表的东西,都有剪报贴在一个本子上,这本子取名叫《习作集》,临来前我又看了一遍。”说完,大家都开心地笑了。

(本文作者1963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曾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评论部主任,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19918月获得首届范长江新闻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