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校史

校史撷英(十六)

作者: 1400 发布时间:2014-11-17

三、艰难复校

除了师资与人才流失问题,北京广播学院的恢复重办还遇到许多棘手问题,如基础设施匮乏与物资回收困难、教材陈旧等问题。北京广播学院原来新闻系、无线电系在西校(两万三千平方米),外语系在东校(两万二千平方米)。到 1973 年学院恢复重办时,西校全部被中央广播事业局技术部门和行政部门占用,东校大部分被工厂占用。图书馆的图书、教学资料和设备也丢失流散,连同桌椅板凳都被周围的单位社队拉走。学院恢复后,教职工办公和教学活动用房十分困难。大、小食堂都被工厂占用,只能利用原木工房做食堂,排队、吃饭非常拥挤。面对这种情况,学院领导除了向上级机关汇报情况,要求尽快改变这种状况外,还号召学院教职工艰苦奋斗、挖掘潜力、千方百计创造办学条件。很多领导和老师一点一点地清理和修补教室,一处一处回收桌椅板凳,还置办了一些新的设备和图书资料等。

1974 年以后,学院开始进行正规建设,力图恢复停办以前的规模,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教材审定、重编以及建设图书馆、实验室;二是建设一支完整的师资队伍;三是抓组织纪律,包括学习纪律。

在教材方面,由于以前使用的教材已经过于陈旧,不符合新的形势,所以各教研室必须要在两年内拿出新的教材。同时由于全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要求北京广播学院开办函授班和大专班的呼声越来越高,为配合1974 年下半年开办函授教育,学院准备在一年之内编写出函授基础课教材,如文科教材、工科教材(电视原理、电视接收机、电视播控技术、广播发送技术、电视发送技术)等有北京广播学院特色的专业课教材。同时建立实验室、电子仪器实验工厂和实习基地。北京广播学院从创办之初就非常重视作为大学“四大课堂”之一的实验实习基地建设;复校后马上组建了“电子仪器工厂”,发展成配套的 4个车间(机加工、制版、绕制变压器、装调等车间)。不仅为教学提供实践场所,而且参与当时全国电视中心设备技术改造,做出了显著成绩,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为学院争取了荣誉。

复校后百废待兴,这些任务落到了中青年骨干教师身上,极大地考验了北京广播学教职工的潜力和热情。复校后的图书馆是空空如也,不得不从各个方面收集图书资料,除了收回一小部分散失的资料外,大部分来自于教育部,以及中央广播事业局图书馆,还有一部分来自私人赠书,如著名作家何其芳一次性就赠给学院4 万册图书,其中有 2 万册珍贵的线装书,学院后来为此专门开辟了“何其芳藏书阅览室”。

何其芳藏书阅览室内保存的线装书

何其芳藏书阅览室牌匾

尽管条件艰苦、环境恶劣,北京广播学院为广播电视系统培训人才的教学活动从未停止过。l972 年夏由原北京广播学院无线电系党总支书记、系副主任黎沱主持,原教务处干部张国英、原无线电系教师周铜山等组织从河南淮阳“五七干校”调回的部分教师,在中央广播事业局的领导下,筹办“广播电视发送技术人员训练班”。训练班先在复兴门外真武庙学院旧址开办,后迁到东郊北京广播学院内五号楼办班。训练班先后办了两期,1972 年招收 60 名,1973年招收 120 名,共计学员 l80多名。训练班学员主要是各发射台的技术骨干,培训目的是为他们在“文革”中被迫中断的业务学习集中补课,进行技术“充电”。1973 年 11月新闻系举办“全国播音员培训班”(高级班),由齐越和沅华主持,培训目的也是弥补播音员在“文革”中被迫中断的业务学习,并研讨了当时存在的问题,例如,如何提高播音质量等。

 1973 年北京广播学院在朝阳区定福庄的现址恢复重建。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校园建设速度缓慢。但在全校师生员工的艰苦努力下,从 1973 到 1977年,校舍建筑面积增加了4928 平方米,为学院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第三节 恢复重办后的招生与专业建设

l974 年 11月,北京广播学院恢复招生,原有专业逐步得到恢复。1974 年仍然开办新闻、外语、无线电三个系。1975 年,北京广播学院开办艺术专业。学院挑选毕业于大、专艺术院校的演职人员担任教师,从工厂、农村、部队中招收工农兵学员。

一、招收工农兵学员

l974 年 11 月,条件已经具备,学院开始招收普通班大学生(当时称“工农兵学员”)。按照规定,招生条件是政治思想好,身体健康,具有三年以上实践经验,年龄在20 岁左右,有相当于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工人、贫下中农、解放军战士、青年干部以及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人。贫下中农不受年龄文化程度的限制,还要注意招收上山下乡知识青年。招生办法是实行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相结合的办法。因为招生对象主要是工人、贫下中农和解放军战士,所以他们入学后,称为“工农兵学员”。首届共招 157 人(其中工科生 57 人),1975 年招生 234人(工科生59 人),学制三年,个别系学制两年。

工农兵学员

工农兵学员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产物,对其规定的入学条件、招生办法、学习内容都带有时代的特点。绝大多数学员社会经历丰富,组织活动能力强,学习努力,善于动手实践,但文化基础参差不齐,不大重视基础理论学习。加之教学工作又片面强调“开门办学”,重视实践,轻视理论知识,轻视课堂教学。当时学院不注意系统的理论教学,代之以“典型产品带动教学”的原则,在参加生产劳动的过程中上“现场课”,生产中需要什么内容,教师就讲什么内容,无法顾及到课程本身的科学性、系统性。在这种情况下培养出来的学生,部分人没有达到本科毕业水平。不过,工农兵学员中绝大多数人很珍惜学习机会,学习非常努力;教师也很尽力,他们针对学员文化基础参差不齐的状况,编好教材,认真备课授课,力求教学工作有条不紊。

这个时期的教与学,虽然老师和同学都很努力,但也经常受到“四人帮”的干扰。l975 年夏秋的所谓反击“右倾翻案风”,也殃及了教育界。当时中央广播事业局局长邓岗在广播学院开学典礼上讲了几句要按上级教育部门规定办之类的话,也涉嫌“右倾翻案风”,之后急急忙忙到北京广播学院“小范围”做检讨;北京广播学院党的领导小组组长陈竞寰也在一次大会上为他讲过“大学生就是要读书”的话做检查。

1976年 1 月在沈阳开门办学期间,新闻系播音专业 1974 级学员在辽宁铁岭地区、公社举办播音员短训班。结束时,特邀铁岭农学院工农兵学员张铁生座谈,这位被江青等人捧为“交白卷”的“英雄”口出狂言,讲了许多涉及中央领导人的话。他的讲话录了音,有的学生受张铁生的煽惑,要求在全校播放这个录音。学院领导认为这样做不合适,校园里就贴了很多大字报,批判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在北京广播学院“回潮”“复辟”。陈竞寰顶住了压力,并派当时主管教学的李振水向北京市委科教组汇报,得到了上级的支持。为了减少影响,不让事态扩大,市委科教组指示:一、磁带由学院党委封存,不得扩散;二、对听过录音的同志或同学要做工作,一个一个地做,要听毛主席的话,按中央的指示办,按市委的部署办,不能再扩散;三、写一个报告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做工作经过,用学院党委的名义正式报告给科教组。报告不要打印,复写两份,一份送市委,一份由学院党委保存。

依靠广大师生员工的努力,绝大多数工农兵学员都完成了预定的学习任务。部分基础比较好,学习特别用功的学生,在“文革”后,经过自学进修,达到本科水平,有的人还考取研究生出国留学,有的成为广电事业的领导和业务骨干力量。

1966—1976 年北京广播学院招生、毕业一览表

1976 年北京广播学院与北京牡丹电视机厂合办“七二一大学”,11 月 24 日举行开学典礼。该大学为广播电视系统和北京牡丹电视机厂培养电视工程技术人员。教师、教材及学历证明由北京广播学院提供,生源方面一部分由北京电视机厂提供,另外一部分向全国招生(实际上也是“工农兵学员”)。按照“开门办学”的教育思想办学。当年招收工科生 56 人,学制三年。第一年教学地点主要是在北京电视机厂,后两年又逐步搬回到北京广播学院教学楼,同年还收文科生46 人。

二、恢复原有专业

北京广播学院恢复招生后,原有专业逐步得到恢复,1974年仍然开办新闻、外语、无线电三个系。1975 年以后,在逐步恢复一些原有专业基础上,又增设了一些新的专业。如新闻系设置采编、播音、摄影三个专业,外语系设置英语专业,无线电系设置广播电视技术专业。1975 年,中央广播事业局致函教育部,将中文播音专业、英语专业等提前单独招生。

11 月 10 日,中央广播事业局致函教育部,要求将广播学院新闻系电视专业学制由两年制改为三年制,后获批准。

北京广播学院复校初期专业设置与增置情况(1974—1976 年)

说明:1974到l976年培养的学生根据国家政策统称为“大学普通班”学历。


三、创办艺术专业

在“文革”后期的 1974 年,中国广播艺术团在一次演出中,国家计委一位领导同志看了演出后提出:“演员老化,应培养年轻人”。艺术团党委认为这个意见是对的,艺术团的发展存在后继乏人的问题。当时大学生分配名额不多,从社会上招人没有指标。团党委提出申请,计委批了100 个名额,从工厂、农村、部队中招收工农兵学员。中央广播事业局党组提出自力更生,在北京广播学院开办艺术专业,由学院自己组织教师队伍,挑选毕业于艺术院校的演职人员担任教师,学制两年,办两届;1975 年一届,1976 年一届,共三年时间。艺术专业设有声乐、中西弦乐(包括二胡、小提琴)和表演三个方向。

突飞猛进的发展。1978 年全国“七二一大学”开始调整整顿,被批准保留的进一步充实提高,不具备条件的改为业余大学、企业中等专业学校和文化技术业余学校。1979 年“七二一大学”统一改称职工大学。

艺术专业领导班子由胡军、王荟年、罗奕(后又换姜敏)组成,领导和老师分头去上海、苏州、沈阳、哈尔滨、长春、齐齐哈尔、呼和浩特等地从建设兵团战士、农村插队青年、工厂工人中招收学员。两届学生共 83 人,1975 级 52 人,1976 级 31 人。几年中,除在校学习外,学生还多次去工厂、农村、部队进行艺术实践。在老师指导下,学生举办了综合音乐会,有独唱、重唱、小合唱、独奏、重奏、小合奏,还演出小型话剧、舞蹈等。演出效果较好,获得观众的好评,曾多次被邀请去电视台录像。艺术专业第一届1977 年毕业,第二届 1978 年毕业,83 名毕业生大多分配到中央电视台和中央广播艺术团的合唱团、民乐团、交响乐团和剧团,在多年工作艺术实践中成长为业务骨干和主要演员。

学院领导与艺术专业师生座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