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人风采

方毅华:“做一个有情怀的普通人”

作者:记者/蒋亦鸿 2385 发布时间:2016-11-02

 

                 


                                 我的教学理念是“人人平等”

从教二十余年,培养了一百余名研究生,方教授不管提起自己哪个学生,眼里都会流露出一股由衷的骄傲和温情。“我对待每个学生都是平等的,我认为他们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气质。给他们上课、教他们采访的时候,我会告诉他们,与大领导、名人对话时不必胆怯,和普通百姓交流时也不能狂妄,所有人都是平等的。”这种平等也一直为方教授所恪守——上过方教授课的学生对她最多的评价就是“ 人好”“没有架子”“尊重学生”。

2015级新闻学(数据新闻报道方向)的张清霞表示方老师“非常热心”,特别乐于帮助学生。张清霞告诉记者,自己在做学院的“子牛杯”社会调查之前向方老师借了相关参考书,结果老师还主动推荐了相关专业老师给她,让她很是意外也极为感动。15级传播学的王琳也上过方老师的课,在她眼中,老师“学问研究得很深入,待人接物却很平和,是个温柔耐心的长辈。”14 级新闻学的邹超越则对方老师的口才印象深刻:“老师的课堂风格比较特别,喜欢侃侃而谈,无须讲稿,很潇洒。”方教授向记者承认自己常和学生打成一片:“我们有一个微信群叫方门,里面有我在读和已经毕业的六七十个研究生,他们都喜欢叫我方方,很少喊老师,我觉得这样挺好,显得比较青春嘛!”记者翻开方教授的朋友圈,除了学院通知及学术研究,也不乏美食、美景及生活趣事,老师常会在这些图片之下和自己的学生像朋友一样地互动聊天,她潮词潮语不断,非常犀利、睿智、风趣、幽默——这可能也是老师推崇的“平等”的一种体现吧。

不过这种平等似乎在家庭问题上打了折扣。由于工作太忙,方教授一直培养女儿自立自强的品质和凡事自己打理的能力,很少干涉与协助,而她表示女儿也知道指望母亲给予太多帮助是不可能的,所以从小就很独立。值得高兴的是,方教授“散养”的女儿2015 年以优异成绩考入了北京大学元培学院,这让方教授颇感欣慰。

                        

                      尊重是我想教给学生最重要的东西

当记者问到教给学生什么最重要时,方教授毫不犹豫地说出了“尊重”这个词语。在她看来,尊重是立人之本,一个老师的职责绝不仅仅在于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这样才能成为媒介融合条件下合格的新闻工作者:“我觉得所有人都应该被尊重,而尊重他人要从身边做起。我们家楼下小贩、隔壁邻居、学校食堂阿姨、路边的环卫工人,包括家里的钟点工,都跟我处得特别好。”方教授家楼下有一个“收破烂儿”的老人,生活较为窘迫,方教授常常把家里的废纸板理得整整齐齐送给老人。有时候看老人没吃饭,也会买来热包子、烙饼送到他手里。方教授表示这对于自己只是“举手之劳”,“熟悉了以后,那个老人每次看见我也会微笑打招呼,这就是一种爱心的传递。”

帮助他人已经成为方教授的一个习惯,做公益、做慈善也是她生活中的常事。近些年,她为新闻学院一位患病学生默默捐款数千元,为新闻学院患病老师捐款多次,还曾为母亲水窖、汶川地震灾区、玉树地震灾区积极捐款、缴纳特殊党费等等,为灾区重建做出了一份贡献。当记者谈到这些事,方教授显得很淡然,她一再强调“这是大家都在做的事,作为一名党员教师,没什么特别值得说的。”

的确,“没什么特别”是方教授在采访过程中说得最多的话,她多次表示自己“只是个和大家一样的普通人”,甚至还主动暴露自己“吃货”“睡懒觉”“不爱运动”的种种毛病,那份童心未泯的神情让记者忍俊不禁。实际上,方老师温柔娴静的外表下,隐藏着那份一直不变的对新闻理想的坚守,她说:“这些年,我不是没有考虑过别变现更快的职业,但我很庆幸自己坚持了下来。我很满意这些年的校园生活,一方面,靠自己的爱好赚钱养家是件十分愉快的事情;另一方面,人活着必须要有些情怀。能在这样喧嚣的时代守住初心,我觉得自己很幸运。”

那天的采访之后,记者和方教授又有过几次线上的交流。微信聊天中,老师用得最多的就是露齿微笑的可爱表情,这也和大家心目中她乐观又坚韧的形象非常契合。敬业、博学、宽容、善良,这是方教授对自己终生的要求,也大概就是师德的核心内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