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方雅琪)12月6日至12月9日,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以“改革开放四十年”为主题,组织师生前往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小岗村、东陵村、大王府村,开展了采访调研系列活动。
五个现场:我们在这里采访报道
调研团队去到了大包干纪念馆、当年十八农户按红手印的农家和沈浩同志先进事迹陈列馆,回顾了小岗村的历史发展,将书本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情况融合到了一起,自选角度进行了现场报道。此外,调研团队还来到“互联网+大包干”体验中心,对小岗村农业发展新模式及经营情况进行报道。期间,调研团队还采访了小岗村友谊大道上的部分商户和村民。
六场座谈:我们与历史、人物对话
调研团队在凤阳县一共参与了六场座谈,在六场座谈中,同学们与大包干见证人严金昌进行座谈,一起回顾历史、展望未来,围绕由严金昌牵头办的土地流转APP“土流网”进行了深入交谈。同学们还向东陵村新农村建设资金互助合作社理事长陈冠玉,学习了农村改革开放的新举措,了解到“资金互助”模式的特点及给村民带来的具体便利。之后,调研组去到凤阳县传媒中心进行交流业务,进一步了解了凤阳媒体对凤阳县、小岗村的宣传方向以及当地广播电视及媒体行业的发展状况和基层媒体对广播电视人才培养方面的具体需求,为今后的合作奠定了基础。
此外,调研组此行还与滁州市市委常委、副市长赵鲲,凤阳县县委书记徐广友,凤阳县县委宣传部部长王连侠进行了座谈。在与赵鲲副市长的座谈中,针对同学们提出的有关“外资企业进驻农村”的“要害”问题,赵副市长说:“我们要辩证的看待这个问题。要利用到工商资本的意识、优势、他的组织能力;同时也要让农民参与到这种规模经营当中来,因为种地,最了解的还是农民。千万不要富了老板,穷了老乡。”
徐广友书记表示,传媒大学未来一线的传媒人才,能够来到凤阳县调研学习感到很荣幸,同时县委县政府也对此次活动非常的重视。我们也深深的为同学们在齐越节展演调研当中的努力而感动。同学们在这次活动当中也对农村有所了解,深切感受到了这片土地,对于三农问题的认识也更加的透彻。传媒大学这次调研对于凤阳也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凤阳也是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缩影。徐书记真诚地邀请传媒大学师生来凤阳调研,努力建立校地合作的关系。
第四年参加辩与论公开课的学生说:“辩论训练营用四年时间,培养了我报道、采访、写稿、摄影等传媒人所需的综合能力,让我真正走出课堂,在实践中锻炼自己。我此次印象最深的,就是和严金昌爷爷的座谈。过去我们只是在历史课本和书籍里学习‘大包干’的故事,而这次,我感觉自己真实的走入了历史,触摸到了改革的命脉。感谢中国传媒大学,给二十岁的我,一个与历史对话的机会。”
一位第三年参加辩与论公开课的硕士毕业生感慨到:“我们始终关注,我们一路跟随。今年我们来到当年按下红手印以‘托孤’来掀开中国农村改革序幕的小岗村,我们与曾经按下红手印的关友江爷爷聊起这些年的变化,在关爷爷背后是‘互联网+大包干’的农产品,时代在变,发展的方式在变,可这一代一代传下去的小岗精神没有变。”
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党委书记郑维林说:“来到凤阳,一方面通过参观、调研,被‘敢为天下先’的小岗精神所感动。另一方面,被凤阳县委县政府对大学生的关心关怀所感动。最为感动的还是看到学生们的成长。如何落实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们始终要研究的课题。近些年来,继承学院长期以来形成的优良传统,根据新时代的特征,逐渐形成了辩与论公开课等实践教学品牌,把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学紧密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了课程思政,这需要我们倍加珍惜,也需要我们未来在行动上的自觉。”
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副院长李洪岩说:“我们常说教学相长,文化互育。校地合作的核心目标是培养人,育人的目的是输送到社会,所以育人过程是打造理想社会的过程。就方法论而言,只有走进农村、俯下身子去探索,我们的目光才高、站起来的视野才能远。就育人而言,需要全方位、多维度的考虑,不能把学生关在象牙塔。不论是齐越节还是辩与论,本质都在于发现价值、思考、传播。就情感而言,在当下的历史节点思考,更为可贵,以大爱情怀、对历史负责任的情怀去面对问题,才能更好展望未来。未来不求闪光,但确保扎实!”
播音主持艺术学院教师宋晓阳说:“过去的教学主要在课堂上,而这次,带着学生走到实践当中,开始教会大家跟‘普通人’聊天。区别于课堂,我们在调研的过程当中,将教学融入其中,培养学生的‘眼力见’,即专业操作。当课堂来到了一线现场,才实现了播音学院实践和教学的融合,让学生在嘴巴上面长功夫。因为我们专业学习真正的养分,来自于生活。”
从2015年开始,在全国政协和有关部委的关心支持下,播音主持艺术学院以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为突破口,从全国政协提案中选择中央高度重视、百姓普遍关心的内容作为“辩与论”公开课的话题,组织学生认真学习、充分讨论、深入调研。2015年聚焦全国政协重点议题“农村土地确权与流转”、2016年聚焦全国政协重点议题“精准扶贫”、2017年聚焦全国政协重点提案“古村落保护”、2018年以“改革开放四十年”为主题聚焦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变化的议题,不变的焦点。四年间,学院组织师生共去到50多个乡村开展调研,双脚跋涉在农村泥泞的土路上,头脑思考着乡村的出路。这种“扎根泥土、触及灵魂”的培养模式点燃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极大地提高了他们对国家大政方针的理解和对社情民意的了解。
(编辑:陈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