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网
融合服务门户| 登录| [ENGLISH]

中传要闻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创刊40年座谈会召开

来源: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9-09-20   作者: 浏览量:3277

(通讯员 杨旭东 摄影 潘可武)9月6日下午,《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创刊40年座谈会在中传国际交流中心M4会议室成功举行。中国传媒大学校长廖祥忠、副校长段鹏,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组织协调处处长张献峰,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学部长高晓虹教授,中国传媒大学资深教授、人文学院院长张晶教授,刊物重要作者并知名专家张国良教授莅临与会;《新闻与传播研究》主编唐绪军、《文艺研究》杂志主编金宁、《新华文摘》杂志社总编喻阳应邀出席;学报历任主编/副主编黄勇、李焕生、朱光烈、胡智锋、赵均,老编辑姜依文、李立、魏丽丽拨冗与会;校友代表原北京广播学院1995级文编专业刘哲峰、原北京广播学院1999级广播电视艺术学硕士生赵帆应邀参会;《现代传播》编辑部在职工作人员悉数与会。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现代传播》主编隋岩教授主持座谈会。

中国传媒大学校长廖祥忠首先致欢迎辞。廖祥忠校长向为刊物做出历史性贡献的专家学者、作者群体、读者群体和编辑部同仁表达敬意,向指导支持刊物发展的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等单位表达感谢。他指出,学校党委高度重视学报工作,两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先后任主编。至少有三个历史节点值得纪念,1979年创刊是一个标志性事件,对当时北京广播学院意义重大;1995年文科学报更名为《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四个字的改变体现了先进的办刊理念,具有远见卓识;2006年,刊物进入全国高校社科名刊行列,继而在2012年入选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创刊40年,《现代传播》已成为新闻传播领域、传媒艺术领域有较高美誉度和影响力的品牌期刊。40年来,学报成长与学校发展同频共振,学人的足迹一代接续一代,承继了老广院传统,弘扬了中传精神。廖校长指出,面向未来,特别是智能媒体时代,《现代传播》要高度敏感,以发掘、发现、发表重大原创理论为己任;面向实践,《现代传播》要高度重视理论对现实的解释力和指导力,整个传媒界都迫切需要好的理论指导;面向“双一流”建设,《现代传播》要积极向世界传播中国学术,在世界范围内发声。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组织协调处张献峰处长致辞指出,作为全国高校社科名刊和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现代传播》要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及其要求的哲学社会科学大繁荣大发展的高度,谋划未来发展。社科学术期刊的初心和使命,一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二是服务党和国家的大局和当代中国的实践。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学部长高晓虹在发言中谈到,改革开放后学校的大发展,《现代传播》起了非常好的引领作用。作为一份业界和学界知名期刊,“现代传播”名副其实,不管媒介如何变迁,不管国际国内,“现代传播”都有立意很高的追求。中国传媒大学资深教授、人文学院院长张晶认为《现代传播》的特色,一是注重业界趋向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二是兼收并蓄,作者面宽,一代代年轻学者不断涌现。作为资深作者,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全球传播研究院院长张国良深情回忆了上世纪90年代与时任副主编(主持工作)朱光烈“作者-编辑”往来的美好故事。张国良教授认为,开放平台、创新旗帜、多元取向、提携青年,是《现代传播》的办刊风格,希望未来刊物更开放、更创新、更包容、更专业。

《新闻与传播研究》主编唐绪军谈到学术期刊发展要考虑的三个维度,一是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构建三大体系,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二是处在全媒体时代,三是正面临“双一流”建设形势。《文艺研究》主编金宁指出,1979年这个年份在中国期刊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许多重要刊物都创刊于这一年,这一事实与中国社会转型的关系值得专门研究。《新华文摘》总编喻阳认为《现代传播》呼应了中国传播媒介和传播实践的历史进程,是一份理论和实践结合比较的刊物,未来宜更注重基础研究和原创理论,把握引领智能传播趋势。

前主编黄勇、李焕生、胡智锋分别阐述了当时的办刊情况、秉持原则和艰难探索,老编辑姜依文、李立、魏丽丽则深情回忆了编辑部的故事,编辑与作者、读者之间的故事,学报从最初广播电视业务探讨为主,到今天成为覆盖整个传媒领域的知名学术期刊,几代人为之付出了艰辛的努力。现任主编隋岩教授主持了座谈会,他表示要传承学报优良传统和40年积淀的宝贵财富,充分汲取各位专家前辈的意见和建议,以基础性、前沿性、指导性为目标,在更高的起点上提升《现代传播》的学术内涵和品位。


《现代传播》前身是《北京广播学院学报》,紧随改革开放的步伐,适应高水平教学亟待高水平研究的迫切需要,应运而生。1979年2月,当时康荫、田本相、时煜华、黄候兴等教授向学校党委提出建议:我们应该有一份属于自己的学报。党委决定创办《北京广播学院学报》,由时任党委宣传部部长的袁方同志任主编,李冲老师、李焕生老师负责具体筹备工作。1979年9月,第一期《北京广播学院学报》问世。在袁方、李枫、郑宣沐、姜树琪、孙以森、黄勇、朱光烈、李焕生、胡智锋、隋岩等历任主编及编辑部工作人员的精心培育下,学报日益精进。1995年,学报社会科学版更名为《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2005年,随着学校更名为《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6年《现代传播》入围“全国高校社科名刊工程建设期刊”。2012年入选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其中三次获得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年度考核优秀。


中国传媒大学官方微信
中国传媒大学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