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网
融合服务门户| 登录| [ENGLISH]

中传要闻

“面向未来的新文科建设线上高端论坛”成功举办

来源:人文学院    2020-07-27   作者: 浏览量:1540

(通讯员 乐琦 胡洪春 摄影 王庆福 王志超 刘晚琦)7月24日上午,“面向未来的新文科建设线上高端论坛”在中国传媒大学成功举办,来自北京、上海、湖北、浙江、辽宁等地近10所高校的专家学者围绕新文科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此次论坛由中国传媒大学主办,中国传媒大学人文学院(新文科建设研究平台)承办。

“新文科”建设是当前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任务,此次论坛以“新文科、新人文、新征程”为主题,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中国传媒大学校长、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副组长廖祥忠教授出席研讨并讲话。校内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和人文学院(新文科建设研究平台)相关领导及骨干教师参加研讨。论坛开幕式由中国传媒大学资深教授、人文学院院长张晶主持。

廖祥忠校长在讲话中,首先代表学校、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对参加论坛的各位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他指出,新文科建设“新”在什么地方?如何建设?需要解决哪些问题?建立哪些规范、标准?是全社会广为关注的问题,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各高校共同思考,一起研究,深入实践。今天的论坛各位专家学者将围绕这些问题展开,交流碰撞,擦出火花,可以说具有“划时代”意义。

廖校长结合学校办学实践和自己的思考,提出了他对新文科建设的看法。他指出,60余年来,中国传媒大学坚持“文科、工科、艺术”的融合发展,形成了以“文、工、艺”为主体,管、经、法、理多学科融合发展的“小综合”学科特色,以及多学科融合渗透、特色鲜明的学科体系,这是学校发展壮大的核心要素,也为未来新文科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他认为,对高校来说,新文科的“新”,首先体现在学科、专业建设上的交叉,体现在建设理念、建设目标和建设手段等方面的融合发展上。

廖校长指出,依托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发挥学科特色优势,利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思维解决人文社科面临的重大问题,这就是中国传媒大学要推动建设的新文科。基于此,学校正在大力改革调整学科专业设置,重点发展计算传播学、计算广告学等面向未来的学科专业,推动新文科建设走出新路,结出硕果。

廖校长指出,新文科建设必须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作支撑,中国传媒大学的人文学科、艺术学科基础雄厚、拥有一批学养深厚的专家学者,他们同通识教育中心一起,承担起加强人文底蕴的任务,为新文科建设夯实文化根基。此外,新文科建设面临的另外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基于二次元空间、虚拟空间的文化重构,这些亟需专家学者们在这个崭新空间里建立起新的学科体系、专业体系、思想体系、理论体系。

随后,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人类命运共同体视角下文化转型期的新文科建设”“新文科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案例”“新形势、新技术、新产业下的文科教育与人文表达”“新文科的学术使命和社会担当”四大议题进行了深入的学术交流。

北京语言大学校长刘利教授在题为《新文科专业建设的思考与实践:以北京语言大学为例》的报告中,介绍了北京语言大学近年来在新文科专业建设方面的尝试和成果,指出新文科建设是时代和国家进步的需要,也是学校和学生发展的要求。他认为,在新文科建设中,需要把握好教育功能、学科融合、教育质量这三条基本原则,要处理好“文科人文性与工具性”“‘博通’与‘专精’”“创新与质量”这三对关系。

北京电影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胡智锋教授在《新文科建设的背景分析》的报告中,重点探讨了新文科建设面临的背景,认为新全球化、融合发展、国家需求是新文科建设产生和发展的三重背景。新文科建设实际上是全球化格局的一个变化,而技术融合、媒介融合、中外文化融合使得新文科建设成为必然态势,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国家迫切需求使得新文科建设呼之欲出。

围绕论坛议题,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马自力教授、浙江工业大学肖瑞峰教授、武汉大学通识教育中心主任李建中教授、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查清华教授、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张庆利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党委书记吕志峰教授分别发表了主题演讲,针对新文科建设中的“融通”“新与旧”“传统与现代”“质量内涵”等关键问题,从学科建设、团队建设、专业实践等方面进行了热烈深入的探讨。

线下研讨会由中国传媒大学通识教育中心主任李有兵副教授主持,人文学院新文科建设研究平台执行主任王永副教授介绍了平台运行情况。研究生院院长张鸿声教授、教务处处长王晓红教授、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处处长庞亮教授、科学研究处处长贾秀清教授、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院长李怀亮教授、外国语言文化学院院长李佐文教授、学术期刊中心副主任张国涛教授参加研讨,大家在发言中充分肯定了人文学院新文科建设研究平台对推进学校新文科建设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并对进一步发挥平台作用、推动新文科建设提出了对策建议。 

张晶教授在总结发言中高度评价这次论坛的成功举办,指出各位专家精彩的演讲即是“新文科”建设工作丰硕成果的体现,各位专家的理论思考和所在学校的实践探索,对于加速和深化我校的新文科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和指导作用。

本次论坛是中国高等教育新文科建设工作的阶段性成果展示,是“线上+线下”混合式研讨的有益尝试,校内外师生近两百人参与了论坛。

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等媒体对论坛进行了报道。

(编辑:阎玺)

中国传媒大学官方微信
中国传媒大学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