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网
融合服务门户| 登录| [ENGLISH]

今日推荐

王晓红、魏韬:视通万里,“同场”欢庆中国年

来源:新华网    2021-02-25   作者: 浏览量:837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从古至今,春节历来是中国人心中最重要的节日。每到春节,人们总要回家团圆、拜年道福、贴对联、派红包,这既是亘古不变的传统,也是最朴素、最热烈的期待,它们既象征着团圆与和谐,也饱含着人们对彼此的美好祝福。今年春节,视频云拜年、视频红包成为传递祝福的新使者。根据火山引擎提供的数据,截止到2月11日21:45分,从2月4日小年到2月11日除夕,仅通过抖音平台发布的拜年视频总播放量就达到了506亿次。人们抑或是真人真貌,抑或采用各种道具,将自己幻化为剪纸风、动漫风等艺术形象,凭借视频可见可感、有声有趣的魅力,以替代性“在场”的方式,参与到新春的欢聚时刻。在疫情防控下倡导“就地过年”的这个春节,这些充满乐趣的“在场”合家欢,显得尤为可贵而温暖。当视频红包、视频拜年成为新民俗时,日新月异的现代技术和源远流长的节日传统就像是一组巧妙的隐喻,时代的情绪和脉搏就隐藏在这变与不变之间。

这是一次文化传统的现代演绎。不得在场,何以解相思?古人总在佳节之际登高望远、极目远眺,仿佛这样就能看见重山万水外的家乡,看见相距千里之遥的亲人。人们渴望自己能够成为“千里眼”,成为“顺风耳”,目睹和听闻远方的一切。时移世易,“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向往亘古未变,而技术的进步总是在不断满足和发展人们的需求。以电子媒介为例,从19世纪的电报、电话,到照相术、电影、广播、电视、网络视频的渐次出现,世界被越来越迅捷地“拉”到我们的面前,而我们的视界也越来越宽广。今天,借助方便易得的视频工具,我们不必“登高”也能轻松“远眺”,无法“在场”也可宛若“同场”。从古人的“新桃换旧符”到今天的“春晚直播”“在线红包”和“视频拜年”,年的仪式和习俗在岁月更迭中不断衍变,技术的创新应用让春节的团圆和喜庆不受时空的限制,熟悉的年味儿浸润在生活中,也洋溢在云端上。在今年的央视春晚上,在高科技的加持下,刘德华在香港的线上“云录制”,周杰伦的异地“云演出”,与北京春晚直播现场的表演者,共同完成了天衣无缝的“在场”演出;演播厅观众席上的154块小屏将全球的线上观众融入春晚现场,实现了屏幕内外的“同场”大联欢。时代不会停下脚步,科技仍在加速向前,随着5G、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区块链、机器视觉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发展,万物互联、万物皆屏的时代正在到来,穿越时空的“面对面”将成为人人触手能及的现实,无数的远方都将和我们的“此时此刻”相连相通,而传统节日的形式也不会永远停留在昨天,必然与新的社会需求、新的技术应用并肩前行,春节的文化内涵还会以更多的新样态呈现于世,丰富我们的生活。

这是一场全民参与的集体创造。科技的发展在不断改变人与世界的关系,也在不断形塑新的社会活动形态。当技术条件落后,人的活动范围有限,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也由此被限制于狭小的范围。然而,这种活动与交往的限制关系终究会被打破,因为人类活动的内在张力必然借助技术进步,推动活动与交往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扩展。互联网的出现极大扩展了人类的活动,并且这种扩展至今看不到边界。从此地到彼处,从现实到虚拟,从仿佛“身临其境”到异地同步“在场”,以短视频、网络直播为代表的新型视听媒介让人人得以参与其中,又以远比文字更为直观、比图片更为丰富、比影视更为便捷的形态,为每个人提供了展示机会。人们可以轻松投入,又可以相互激发,由此最大程度地调集了人们参与的热情,其间隐含着无限创新的可能,正如我们都已亲身体验,无数点滴的、日常的微创新,在“可见”与“被看见”的视频流中,汇聚成了生生不息的创新力量,正如我们所亲眼目睹,在今年的春晚舞台上,越来越多涌现于自媒体的素人达人与顶流明星跨界同台。春节其间,视频“全家福”、“贺岁照”、“集灯笼”、“抢年货”、“剪窗花”等传统仪式的全新表达,藉由同一游戏项目中的共同任务,以拍摄、制作、分享、观看、评论、转发等方式,通过游戏化、场景化、过程化的表达,使得远隔千里的家人、屏幕内外的用户,认识或者不认识的朋友,连接在一起,共创着欢乐“在场”的过年情境。这种连接是一对一的私下互动,也是多对多的广泛协同。以除夕之夜为例,火山引擎数据显示,截止到2月12日零点54分,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上抖音过团圆家乡年”活动中,视频春晚红包的互动总数高达703亿。这是历史延续、传统嬗变、群体创新的过程。借力线上线下全民参与的力量,中国春节的年味儿、年味儿里的文化,不仅在此时彼处继续温暖人心,也在创造性地展开,充满新的活力。

这是技术善用的时代要求。春节是不变的,也是常新的。无论是中国的春节,还是春节里的中国,时时以最温暖的方式传承着文化传统的精神和凝结其中的情感。又处处以最美丽的方式展示着文化发展的多样性和时代性。今年春节是特殊的,出于疫情防控、减少流动的需要,很多人选择就地过年。就此意义而论,多样化的新春“云”仪式是一种陪伴,也是对社会责任的呼应。事实上,在整个疫情期间乃至后疫情时代,新型视听媒介及其应用场景已经展现了新技术的时代意义:在线教育重构了教与学的新生态,慢直播开创了交互传播新方式,直播带货拉动了内需以及满足多样化的消费需求,短视频随时随地记录着无数疫情防控中的动人瞬间和社会集体记忆……视听新应用不仅让乡村不再遥远、不再封闭,也让中华文化、传统民俗重焕光芒。网络在场的“直接之美”和技术升级的“科技之美”交相辉映,展现了社会进步与国家发展所呼唤的社会创新动能,也映射着以时代为擎的技术创新必须以利民、惠民、富民为目的,助力社会创新,改善社会福祉,赋能美好生活。

从再现到在场,从历时性的经验到共时性的经历,视频的新应用场景,藉由技术与人文的双重关怀,不仅使我们“看见”了彼此,也“发现”了远方,更借由这种方式影响着彼此,关切着远方。“虽世殊事异,所以心怀,其致一也”,只要向善向美向好的情怀不变,年味不会变淡,亲情不会变远,一个个愈加丰盈广阔、充满创造活力的中国年会不断向我们走来。

(作者:王晓红,中国传媒大学教授;魏韬,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研究生)

中国传媒大学官方微信
中国传媒大学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