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张大鹏 齐亚宁)在纪念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10月17日至18日,由中国传媒大学、中国新闻史学会联合主办,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新闻学院、文科科研处和《现代传播》杂志社承办的“勿忘历史:抗战新闻史”学术研讨会在我校举办。来自我国新闻史学界和业界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回顾总结抗战时期新闻宣传工作,以期推动对这个时期新闻史的深度研究。本次研讨会是今年我国新闻史学界举办的一次以抗战新闻史研究为主题的全国性学术研讨会。
袁军副校长致辞
会议开幕式由新闻传播学部新闻学院副院长丁迈主持,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袁军,中国新闻史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王润泽,中国传媒大学文科科研处副处长程爱晶、新闻传播学部副学部长、新闻学院院长刘昶、《现代传播》副主编赵均出席会议。
袁军副校长在致辞中说,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学界更加关注抗战时期新闻宣传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中国传媒大学在抗战新闻史特别是抗战广播史的研究上就有着很好的积淀。从上世纪80年代初赵玉明教授的《中国现代广播简史》开始,就对抗战广播史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研究。此后,哈艳秋教授专门研究伪满广播史。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广播电视通史》的出版,抗战广播史的研究日益丰富。尤其是今年8月份由赵玉明教授主编的《日本侵华广播史料选编》的出版,更是这一领域开展深入研究的最新重要成果。
在17日上午的大会主题报告中,与会代表们各抒己见。赵玉明教授首先为大会作了主题报告。他指出,在抗战新闻史研究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其研究工作还远远不够,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和不足,比如史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亟待加强,研究规划亟需完善,研究队伍需要进一步整合。目前的研究重点集中在对抗战时期共产党新闻宣传的研究上,对这一时期国民党的新闻宣传以及日伪的报刊广播研究还需大力拓展。对此,赵玉明教授提出了新闻史学研究要“从零起步”的观点,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加强史料收集和整理、整合研究队伍等方式为推动抗战新闻史研究走向深入提供可靠保障。
原国家广电总局外事司司长马元和回忆了曾经教过他的北京广播学院老师、战地记者黎秀石关于美国密苏里号战舰上日本签署投降书的报道。刘昶教授对于《中国儿童时报》的研究,中央电视台综合处处长冯雪松十五年来对战地记者方大曾的关注和寻找,都为我们深入研究和挖掘抗战新闻史这一宝藏提供了独特的研究视角,也展现出近年来中国新闻史研究的重要成果。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乔云霞教授对抗战时期报刊、广播、通讯社等在对外新闻传播方面进行了研究。她认为,在抗日战争中,共产党的新华通讯社、延安《解放日报》,国民党的《中央日报》、中央通讯社等媒体在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与各国媒体协同作战,互相支援,影响遍及海外,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中央民族大学白润生教授就抗战时期少数民族报刊的宣传进行了深入探讨。抗战时期,少数民族报刊在宣传爱国主义和反对日本侵略的报道中成为一支重要的力量。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倪延年教授通过实证和对比分析,系统梳理了南京地区汉奸政府和汉奸新闻业的历史演变,并归纳出南京地区新闻业除了表现出汉奸新闻业的共同特征外,还具有假“民国”、假“首都”、假“中国人”等其他地区汉奸新闻业所不具备的明显特点,它们为日伪政权昭彰,遭到人们的唾弃。
在17日下午和18日的会议中,与会代表围绕抗战时期共产党新闻宣传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报道和国际传播、日伪报刊和广播研究、民间媒体抗战新闻宣传研究等六个主题展开分论坛讨论,从不同领域不同视角交流研究成果,畅谈心得体会。中国传媒大学哈艳秋教授认为,抗战时期,国共合作背景下广播作为抗战宣传的主要媒介之一,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也形成了独有的特点:一是广播成为国共两党抗日宣传的主要工具之一。全面抗战打响后,无论是共产党的延安新华广播电台,还是国民党的中央台、国际都积极开展广播宣传工作。二是抗战时期积极开展对日广播战,分化和瓦解敌军,消磨日军斗志、加速了日军投降。三是国际友人积极参与广播宣传,为抗战广播宣传立下了功劳。抗战时期的广播宣传提高了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了全民族团结一致、奋起抗日的大联合大团结局面;弘扬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鼓舞着人们的爱国热情,维护并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成果。
研讨会上,大多数专家学者和与会代表能够自觉地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做到实事求是、客观地研究问题。同时吸收现代历史科学的研究方法,实现研究手段从传统到现代的创新。与会代表认为,本次会议研讨的内容丰富广泛、主题集中,论文质量也较高,反响很大。
会上,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新闻学院向与会代表赠送了赵玉明主编的《日本侵华广播史料选编》、哈艳秋主编的《“广播电视史学:机遇与挑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和赵玉明、艾红红、庞亮主编的《广播电视学学科体系建设研究》三本书。会后,与会代表还参观了校传媒博物馆、崔永元口述历史研究中心和广告博物馆。
(编辑:储钰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