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
[旧版网页] 白杨首页 | 

中传时评

时代呼唤加强高等教育舆情研究

分享到:
来源:新闻网    2015-12-17    作者: 浏览量:548

“2014年将成史上更难就业季”、“传全国一半高校转型职教”、“ 传‘211’、‘985’工程取消”…… 这些都是2014 年高等教育事业中最受关注的事件。日前,在我校举行的《中国高等教育舆情报告(2015)》(以下简称《报告》)发布会上,“2014 年中国高等教育舆情10 大热点事件”的发布受到了校内外师生和社会人士的广泛关注。当前,社交媒体的高度发达,使得人人都是“麦克风”、“新闻发言人”,这使得思想的表达、情感的倾诉无疑有了更多的渠道。然而,任何事情都是双刃剑。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因此,如何认识与把控网络舆情,特别是高等教育网络舆情已经越来越重要了,这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

首先,提升高教治理水平要求加强舆情研究。现在高等学校改革已经进入到“深水区”,各种问题、矛盾与冲突交织在一起,容易引发社会民众对之产生不同的看法,甚至是情绪。高教舆情是民众对高等教育有关问题的情绪或态度的反应。高等教育是当前社会环境下媒体关注的重要方面,高等教育的主体是思想活跃的高校学生与教师,舆情事件产生频次较高,而且容易引起社会的关注。高教舆情研究有助于全方位了解教育相关主体的社会诉求,促进教育公平、公正的实现。对高等教育管理者而言,把握高教治理面临的新态势,提升高教舆情研究能力,有助于提高全面提高治理水平,促进教育体制改革的实施。

其次,加强舆情研究是为了更好地为学生服务。高等学校有三类群体:教师、学生、行政管理人员(教辅、后勤)人员,其中学生是学校服务的主要对象。《第三十五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 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在所有的网民中,学生群体占23.8%,其中大专及以上学历超过四成,高校学生在中国网民中是一个数量庞大且异常活跃的群体。数量众多的高校学生用户通过贴吧、校园论坛、博客、即时通讯等网络媒体对包括学校事务在内的话题发表意见、评论、建议,这些话题在‘新新媒介’核聚变式的传播模式下热度不断增加进而扩散速度加快,形成影响力广泛的高教舆情。这种态势急需高等教育管理者、学校行政部门引起高度的关注。通过对于高教舆情的研究,能够掌握当前大学生们关心、关注的话题与问题,了解他们的意见和需求,从而为他们提供相应的服务,为他们解决问题,使他们的学习生活、就业创业之路一路畅通,令他们的思想状态健康向上。

再次,加强高教舆情研究是网络安全的重要保障。互联网在带给社会方便快捷的同时,也存在网络隐患,即网络暴力、负面情绪宣泄等问题,对于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带来极大冲击。当前网络安全已上升为国家战略。2014 年2 月,国家互联网领导小组成立,习近平总书记担任组长。习总书记指出: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因此要充分认识做好网络安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从国际国内大势出发,高校要占领网络主阵地,发出中国声音,传播正能量。与此同时,还要求我们:不仅要重视网络空间主权的概念,而且要加强基本制度建设与研究,如安全等级保护、用户信息保护、数据保护等三项制度,提高信息技术治理水平。

加强高教舆情研究的重要性不容置疑,然而在当前网络高度发达、舆情瞬息万变的当下,如何加强舆情研究?笔者认为,首先要加大对“大数据”的抓取和研判能力,掌握舆情规律。舆情往往呈现出周期性规律,一般而言,有四个阶段:潜伏期、扩散期、高涨期、回落期。作为高等教育舆情研究机构要重视舆情信息的及时抓取,这就需要有核心技术来实现。据我们了解,目前,大多数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高校对于蓬勃发展的舆情管理新态势不适应,仍然是使用传统的管理方法,“人盯人”战术,采用堵、删、封等方式,大多处于“灭火队”状态,缺乏科学的舆情研究机制和队伍。除此之外,高等教育舆情研究机构需要有一支较高素质的舆情分析师。仅有一般分析还不够,更为重要的是要加强舆情研判,预测未来,为决策者提供决策依据。在此方面,中国传媒大学高教传播与舆情监测研究中心建立的高等教育舆情监测技术平台和前文中提到的国内第一本高教舆情报告《中国高等教育舆情报告(2015)》就是很好的例子。《报告》由中国传媒大学高等教育传播与舆情监测研究中心研制、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是国内第一本有关中国高等教育舆情的专业性研究报告,不仅有数据分析、热点事件分析,也有政策性建议。

总之,加强高等教育舆情研究是时代的呼唤,也是提升高教治理水平和国家安全战略的需要。希望全社会来关注高等教育舆情,为实现高等教育强国梦做出应有的努力!

(本文刊登于中国传媒大学校报第449期2版)

中国传媒大学官方微信
中国传媒大学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