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马宁)由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苏州大学东吴智库主办,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国际传播研究中心、《现代传播》、《全球传媒学刊》、《中国社会科学报》等单位协办的“新媒体与社会治理国际学术研讨会”于12月5日在苏州成功举办。传播研究院副院长、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新闻传播思想史研究会会长陈卫星教授参会,并作为协办方代表在开幕式致辞。
出席会议的嘉宾还有中国传播学学会副会长、浙江大学传播研究所所长邵培仁教授,中国网络传播学会副会长、清华大学彭兰教授,台湾世新大学翁秀琪教授,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传播系主任廖圣清教授,丹麦技术大学Peter Olaf Looms教授,《现代传播》杂志编辑部主任张国涛研究员,《新闻与传播研究》副主编朱鸿军副研究员,以及来自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澳门大学等高校的150余名中外专家学者。苏州大学副校长田晓明教授、凤凰传媒学院院长陈龙教授等主办方领导参加开幕式,开幕式由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院长助理曾一果教授主持。
与会中外专家学者合影
开幕式上,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院长陈龙教授代表主办方致欢迎词,他向与会嘉宾介绍了会议筹备情况和近年来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在传媒研究方面取得的成绩。苏州大学副校长田晓明教授代表苏州大学向与会的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并以生动幽默的语言介绍了苏州大学的历史沿革和近年来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思路。
陈卫星教授作为协办方代表在开幕式发表主题致辞
陈卫星教授在主题为《新媒体与传播学的症结》的致辞中,针对“新媒体的传播学问题”从议程设置、受众效果、广告营销、消费心态、舆论场冲突等视角的变迁分享了专业的洞察和见解。他指出,不同的媒介建构不同的记忆,新媒体与社会治理要重视文化技术与媒介技术的有效结合,近年新媒体的方兴未艾对传播学研究提出了学科意识观念的挑战,但我国传播学的新媒体研究正在走出自己的探索路径。他认为本次研讨会的主题聚焦“新媒体与社会治理”,这种新社会治理是基于新的媒介平台所产生的社会调解、社会沟通包括随之产生的各种争论,正是这些争论使得与会者的贡献具有学术意义,也为“新媒体与社会治理国际学术研讨会”的成功举办提供了保障。
在开幕式后举行的大会主题报告上,首先由清华大学彭兰教授发表主题为《新媒体用户:更主动还是更被动?》的演讲,她强调了在新媒体传播机制下,新传播赋予了用户更加主动性的地位,以个人为中心的传播模式得到了确定。来自丹麦技术大学的PeterOlaf Looms教授发表题为《From Mass Media to New Media--Evolution or Revolution》的演讲,他从文化融合、单向与双向交流、本地化与全球化等三个方面,运用多个案例描述了当代社会从大众传媒向新媒体的演进过程。台湾世新大学翁秀琪教授的演讲题目为《新媒体与新素养在传播教育上的实践》,她结合自身的教学经历讲述了新闻传媒教育形态的当代变迁。最后,由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传播系主任廖圣清教授进行题为《计算传播学:大数据时代传播学的新方向》的演讲,他运用大数据分析了新闻传播学的发展现状,指出计算传播学将是未来传播学发展的主要方向。
12月5日下午,“新媒体与社会治理国际学术研讨会”四个分会场讨论全面展开,每个分会场讨论分为上下两个场次,议题集中在政治传播、媒介融合、互联网治理、新媒体与舆情发展等领域。分会场邀请到了郑州大学董广安教授、复旦大学谢静教授、澳门大学吴玫教授、上海大学张咏华教授、南京师范大学靖鸣教授、浙江大学韦路教授、河海大学易前良教授等专家学者主持和评议。南京师范大学骆正林教授、浙江理工大学陆高峰教授、四川师范大学庹继光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刘荃教授、上海交通大学禹卫华副教授、中国传媒大学姬德强副教授、澳门大学林玉凤副教授、浙江理工大学廖卫民副教授、苏州大学陈一副教授等数十名学者参与主题发言和讨论。
“新媒体与社会治理国际学术研讨会”是继今年6月举办的国际大学生新媒体节之后苏州大学主办的又一项重要会议,加强了国内学界与海内外同行之间的学术交流。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传播研究院作为协办单位积极协调相关组织工作,并积极组织师生参会,得到了会议主办方和参会单位以及众多嘉宾的一致认可和好评。
(编辑:储钰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