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贺小飞)2016年1月8日下午2:30,教务处举办“高参小”学期总结及研讨会,张育华处长主持会议。会议邀请了首都师范大学教务处长王德胜教授、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孙士聪教授、《中小学语文》王希文副主编、新东方学校通州区青少部主管樊志强老师、刘亚潇老师等校外专家,为中国传媒大学“高参小”工作建言献策。我校六支教学团队负责人、附属小学低部教导主任赵艳红老师率队参加了会议。
会议开始,我校六支教学团队分别对本学期的课程教学工作进行了总结。《诵读》课程负责人査谦老师指出,诵读课程应该与小学语文课区别开来,不是语文课的拓展和补充,而是在注重语感积累的基础上开启孩子们对诗词所表达的语境之美和情感之美的感受,进而实现在现实生活中对“美”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瞬间爆发。《美术》课程负责人宋东葵老师总结了“一个主题、一个知识点、一个训练”的课程设计结构,指出美术课程的目标就是要让孩子们对课程有兴趣、对美术有兴趣,进而对艺术有兴趣。《摄影赏析》课程负责人金贵荣老师指出,针对孩子们感性认识比较强的特点,摄影课程尽量满足孩子们对“实物”感知的需求,强化小道具在课程中的作用。《音乐》课程负责人张丰艳老师总结了在乐感培养、教唱模仿、表演等教学环节所做的调整。《动漫》课程团队代表蒋莹莹指出,课程以快乐为核心,激发孩子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在教学过程中,将小学生们创作的作品作为大学生创作作品的参照,在大学生们对小学生作品做进一步挖掘后,再让小学生们看到自己作品的变化,这种大、小学生互通的做法,既激发了小学生们的好奇和兴趣,拓展了思维,又给大学生们的创作打开了另外一扇窗户。《英语》童谣课程执行负责人王宇航指出,英语课程的教学以兴趣为重点,尝试将视觉转化为听觉等通感的应用,例如,彩虹的色彩能否在歌曲中被“唱”出来?通过调动孩子们的视觉、听觉、触觉等使得“美”的种子在内心深处默默发芽。
附小赵艳红老师对我校六门课程给予了高度评价,并总结了本学期家长和学生对我校“高参小”课程的整体反馈情况。她指出,在教委举行的满意度调查中,我校的“高参小”课程获得了100%的满意率,其中97%达到了非常满意,3%为比较满意。
首都师范大学王德胜教授在听取了我校各教学团队及附小教师的总结之后,指出我们的工作不是小学课程的补偿,也不是知识的传授,而是一种开启,这是我们高参小工作与传统课程最重要的区别,也需要小学的教师走出传统的评价体系,以新的理念来审视“高参小”课程。他同时指出,六支教学团队之间应该打通,针对某个主题将声、画、音、像等元素融合,让孩子们通过一个主题来认识艺术的不同表现形式。首都师范大学孙士聪教授指出,知识教育和审美教育不是两张皮,应该在保护天性、发展天性、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完成开启心灵的目标。这些建议得到了我校教学团队以及附小教师的一致赞赏,为我们的课程设计提供了新的视角。
会议最后,由附属小学随堂助教分别与各位教学团队负责人进行了一对一的沟通交流,并讨论了春季学期课程的对接事宜。
(编辑:储钰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