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
[旧版网页] 白杨首页 | 

同学,CUC社团了解一下吗?

非遗青年:让非遗文化走进校园

分享到:
来源:校报463期    2016-10-13    作者:记者/白若天 浏览量:1797

“惟善惟美、厚德载物、青春昭昭、博采众长”,这样一个颇具深厚文化底蕴的口号,却是来自我校一个普普通通的学生社团——非遗青年。

非遗青年,全称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俗青年研究社,成立于2013年6月。它致力于面向大学生群体传播与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优秀民俗传统,凝聚关注和热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青年力量,推动我国非遗事业在青年当中的研究与传承。

2012年暑假,由文学院10级张金晖师姐发起的暑期实践团,进行了名为“非遗青春,点亮北京精神”的北京非遗项目暑期调研活动,首先对首都大学生对非遗了解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寻找解决方案;其次获得西城区文委、朝阳文化馆等政府机构的支持,到非遗展览馆参观了解,选取十个非遗项目传承人,实地采访并拍摄微纪录片,整理出采访图文集。然后借助新媒体,先在人人网、豆瓣网、新浪微博上建立青年网络,最后建立非遗青年独立网站,向非遗大师学习技艺并创作作品。

暑期实践短暂,但对非遗的关注应该是长久的。此后,进行非遗暑实的团队决定成立一个社团,将非遗文化带进校园,在青年人中广泛传播,借助青年力量来传递优秀传统文化力量。

三大品牌活动,近距离接触非遗

据非遗青年社长丁敏介绍,非遗青年有三大品牌活动,分别是大师公开课、余音分享会和非遗体验日。

大师公开课是非遗青年最早的品牌活动,主要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到校授课,并以手工艺类为主,特点是观众可以亲身体验学习非遗技艺,制作简单的非遗工艺品。社团成立后,第一场大师公开课是“金漆镶嵌”,此后又举办了面塑、北京砖雕、剪纸、风筝、毛猴等活动。活动场场爆满,极受高校学生、小学生以及家长的喜爱。剪纸公开课在《北京日报》文化专题上报道,后相继被网易、凤凰网等各大媒体网站转载,“非遗”变得时尚有趣的话题引起社会上的众多关注。

“余音分享会”取“余音绕梁”中“余音”二字,意为分享会不是结束即结束,而是留给观众更多思考和回味。考虑到青年人适合快节奏,传统长时间的讲座易乏味,实际效果不佳,因此每场分享会都会邀请两位老师,分享两个不同文化领域的故事。中场休息时为观众提供茶和糕点。这一形式在一开始就吸引了视频媒体“超星”前来拍摄,并制作成视频在网上发布,影响力大,影响范围广泛。

大师公开课和余音分享会都是请老师到学校讲课,虽然有体验过程,但有的项目无法带进校园,不身处其中,难以体会。丁敏表示,“我们更希望传统文化不只是在图片中、文字中,更是一种触觉、味觉,是真实存在可感受的东西,因此我们开设了非遗体验日,邀请大家一起逛胡同、吃传统美食、看戏曲表演、走进非遗传承人的工作室,让非遗离学生们更近一步。”

体验,继承,传扬

谈到非遗青年的活动,社里的人们都有属于自己的非常美好的回忆。丁敏和记者分享了令她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活动。当她还是一名大一新生时,与社里的师姐一同去到顺义拜访一位古书画修复老师做余音分享会,那是她第一次真真切切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所在,也给予她动力让她一步步成长。

在宣传部部长侯蕴航印象里,最深刻也是最喜爱的活动就是在今年五四青年节举办的一场“遇见江南油纸伞余音分享会”。这个活动请了北京力拔山兮书画社青年花鸟画家,秦风汉月文化发展中心艺术总监贾世强先生,讲述了油纸伞渊远流长的文化及与它相关的风俗习惯。在这次分享会中,不仅学到了许多关于油纸伞的知识,而且通过谈及油纸伞的源起、发展、传承与创新,从老师的故事中听到了因为社会习惯的改变,油纸伞技艺和地位逐渐衰落的无奈,但更感受到了他对油纸伞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所给予的期待与热爱。

在非遗青年的每个活动中,社员们都能学习到非常多的传统文化,让他们在课堂之余了解到更多有意思的知识,同时也让新一代的年轻人对中国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以及收获了更多保护它们的决心与动力。

在社团接下来的发展中,社团的品牌活动会继续传承下去,并不断完善升级。同时要创新,打造新的品牌活动。现计划是将表演类的活动塑造成型,完成手工艺、表演、精神的全方位覆盖。然而想完成这些设想并不容易,这需要每一位社员的共同努力,同时也需要更多新鲜血液的加入。“我们希望能够通过更多精彩的活动以及宣传让更多的大学生们关注到非遗这个东西上来,让他们爱上非遗,从而去保护非遗,而不是任由更多的非遗消失殆尽。”这是非遗青年社员们的共同愿望。

中国传媒大学官方微信
中国传媒大学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