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宋佳音 贺敬杰)2016年12月8日晚,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书生意气 知行合一——关于全国政协重点议题’精准扶贫’的辩与论公开课”在中国传媒大学1400k全4k超高清演播馆进行。
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驻会副主任田杰、国务院扶贫办全国扶贫宣传教育中心主任黄承伟、中央统战部六局副巡视员陈先和等来自全国政协、农业部、统战部的专家出席并观摩了此次课程,我校党委书记陈文申,副校长袁军出席现场观摩。
本次公开课的主题是“精准扶贫”,围绕这个主题,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师生两次奔赴云南漾濞县和河北省张家口、承德下乡调研,不仅与当地基层干部深入交流,还直接住到了贫困户家中,在严冷的山区和农户同吃同住,获得了大量的调查资料。带着这些深入调研获得的成果和感悟回到学校后,他们采取了以公开课的方式进行呈现,通过讨论、辩论和访谈一系列的环节展开语言和思想的交锋。
当晚7点左右,公开课以“新闻案例讨论”环节拉开序幕。在这一环节中,学生们分为两组就实地调研中发现的张家口“产业扶贫与异地搬迁扶贫”问题、云南漾濞的“产业扶贫与电商扶贫“问题,结合调研获得的采访资料及大量图表数据,各持立场进行讨论。
“资产收益扶贫,能让贫困户,特别是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充分利用既有的资源、资产,参与产业发展,有助于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利大于弊!”,“将贫困金直接发放到农户手里,会助长农户‘等靠要’的念头,所以,当下资产收益扶贫,弊大于利……”在随后的辩论环节,同学们则围绕辩题“当前,资产收益扶贫利大于弊/弊大于利”上演了一场你来我往、角逐激烈的思想交锋。
在最后的互动提问环节,同学们与张家口万全区扶贫办主任施凯宇、北新屯乡副乡长和村民代表孙大叔共同回顾了张家口的扶贫之路;与云南漾濞县县委副书记高云磊畅谈云南漾濞的扶贫经验;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欧阳夏丹也连同学生一起与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院长李成贵、中国扶贫基金会秘书长刘文奎共同探讨了学者与NGO的扶贫理念。
据悉,这是播音主持艺术学院举办的第二届辩与论公开课。2015年,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的播音主持艺术学院院长鲁景超教授出于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考量,组织学生围绕有关“农村土地确权”的全国政协重点议题进行调研和辩论,举办了第一届“书生意气 聚焦三农——关于农村土地确权与流转全国政协重点议题的辩与论公开课”。经过第一次的尝试,学院意识到,“辩与论公开课”是推动大学生关注政府重大决策、关怀国计民生的有效方式,是青年学子参与国家政策学习研讨的新途径。2015年年末,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下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吹响了十三五期间脱贫攻坚的“冲锋号”,于是学院决定将“精准扶贫”重点议题作为2016年“辩与论公开课”的主题。
当天,在聆听完同学们的公开课展示后,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新闻发言人王国庆表示为鲁景超院长开创的这种新颖的教学育人的探索及课堂方式点赞。他说:“让学生下乡调研的三个月,一定会影响他们一辈子。令我欣慰的是,经过坚实的调研,同学们对‘精准扶贫’这个问题,了解得很全面,思考也很深入。在辩论过程中,他们也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这对我们今后的工作也有借鉴价值。”
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主持人欧阳夏丹在结语中表示:在这个全媒体的时代,同学们能有这样走向社会的实践体验非常的珍贵,有了这样的体验,再拿起话筒,就会更有底气。因为,你接了地气才会有底气,有了底气才会更聚人气。而一个心系天下的人,才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媒体人。
校党委书记陈文申在点评中表示:此次辩与论公开课无论从选题到策划,从调研到辩论都很精彩,内容紧扣当下社会关心的问题,很有实际意义。不仅让大学生关注中央政策,走近人民群众,在社会调查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为未来讲好中国故事,播好中国声音打下基础;同时也为大学生学习成才建构了坚实的第二课堂。未来中国传媒大学将以此为抓手,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编辑:裴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