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王雅楠 李梦薇 于淼 摄影 袁秋)12月18日,由中国传媒大学外国语学院主办,中国传媒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会承办的青年观“一带一路”语言与跨文化传播论坛在中国传媒大学举办。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西欧局局长张建国、文化部外联局翻译处处长蒋好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英语学院教授齐振海、北京印刷学院新闻出版学院教授孙万军、《今日中国》总编辑助理李五洲等国家涉外机构相关负责人、国内高校跨文化传播专家、主流涉外媒体负责人同青年一起,共同研讨语言与跨文化视点下的“一带一路”青年观。这是国内首届以青年视角关注“一带一路”语言与跨文化传播的论坛。
上午,在44号楼一层报告厅举办的主论坛上,中国传媒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李佐文作为主办方代表首先致辞。他表达了对各位专家、学者的欢迎,并介绍了中国传媒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具体情况。谈到本次论坛,李佐文院长表示,希望将学院的人才培养、学术研究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对接,他认为,克服文化差异、使外国人接受中国人的语言表达方式将是扩大中国国际影响的关键所在。
在主题发言环节,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西欧局局长张建国说,西欧在“一带一路”战略中具有重要作用,他立足自身工作经验,分析了西欧国家对“一带一路”的矛盾心态。谈到跨文化传播,张建国局长认为,应该“重心下沉、脚踏实地、民心相通”,“有的放矢、精确传播”、“做好媒体工作”、“注意词汇选取”,打造利于有效传播的文化软环境。
文化部外联局翻译处处长蒋好书借助两条热点新闻引入对新时代文化传播的思考。她认为,当今时代“得网络者得天下”。而大学生作为对外文化传播的直接实践者,更要灵活运用学术理论与社交媒体,自发地对舆情、智库、中外国情国策展开调研,了解“民众在说什么、学者在想什么、国家在做什么、有什么、需要什么”。此外她还对同学们提出三点希望,希望学生们能兼顾好“记者”、“翻译”、“主播”的三重身份,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作出贡献。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英语学院齐振海教授从语言、文化、研究三个角度出发,通过英语介词体现的空间概念,中国、印度、西方三地文化差异等例子,分享了他对语言传播的理解。同时他还介绍了认知神经语言学领域当前尖端的研究设备,为师生们拓宽了视野。
北京印刷学院新闻出版学院孙万军教授以“国际传播与话语体系建构”为题,从具体报道和节目切入,谈及西方媒体对中国形象的妖魔化现象。他指出,要想建构自己的话语体系,必须经历借鉴西方、交流发声、创新引领三个阶段。当前一些媒体急于发声,在尚未了解中外文化差异之前,就盲目对外推广文化,导致了较差的传播效果。孙教授认为,媒体要怀着冷静的传播心态,输出“有灵魂”的中国文化。
《今日中国》杂志社总编辑助理、高级编辑李五洲认为,文化传播是朝阳产业,但是由于文明差异的约束以及平台的缺乏,很多中国人不会讲、不敢讲中国故事。他建议同学们了解国情和传统文化、了解文化差异、敢于讲热门、讲敏感、注重和西方人的情感交流、找到文化共通点,在对外宣传过程中应做到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
嘉宾发言交流后,三位硕士研究生登台进行论文宣读。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研究生田佳慧、刘思奥,北京语言大学硕士研究生李国辉发表了自己对语言与跨文化传播的理解。外国语学院副教授金海娜、刘颖先后作了点评。特邀嘉宾对同学们的观点和研究视野给予充分肯定,提出了意见建议。
下午,分论坛继续举行。在45号楼一层会议室,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塞尔维亚的留学生叶子介绍了本国情况,表达了自己对中国文化和“一带一路”的理解。韩迦祺、张鸣、李佩林、刘姗姗深度解析了电影译制片的制作策略与影响其传播的具体因素。李浩分析了该如何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流。程洁、付欣怡、董自然、朱鑫磊展示了当前中国语言人才的培养现状,并讨论了口译、跨文化交际等具体语言能力的培养问题。朱宗虹、张银檬让同学看到了世界主流媒体对“一带一路”的看法。大家就一带一路背景下的语言、译制、跨文化、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等问题进行了激辩和交流,反思不足,提供观点。点评嘉宾刘颖说,此次论坛有国际范,讲国际话题,同学的发言有意义有学术价值。她点赞研究生的学术敏感度以及话题、角度,点赞大家的群体行动力,希望师生相互学习。
在论坛结束阶段,李佐文院长总结说,同学们通过参与此次论坛体现了向上、积极、好学的学术态度,他肯定了大家的努力,建议研究生在角度、研究方法方面做改进,思考用什么方法解决什么问题,做好统一规范。同时他提醒同学注意专业规范化的问题,表示要补齐研究方法这门课程,希望研究生不断提升凝聚力向心力,打造研究生的身份名片和精神绿洲。
外国语学院也将利用这次论坛契机积极筹备《传媒外研》季刊,它将成为研究生学术交流的桥梁、科研训练的载体、成果展示的平台,同时向校内外、本科生研究生开放。
“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需要青年的观察、青年的思考、青年的担当。年轻人对“一带一路”背景下语言和跨文化的思考和声音虽然稚嫩,但体现了青春的脉动,年轻的力量。
中国传媒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李众、党委副书记刘宏欣、副院长金勇和教师汪涛、满运涵、李田雪以及研究生本科生近百人参加论坛。中国网、凤凰网、《中国报道》等媒体对论坛进行了报道。
(编辑:宋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