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陈月华)12月27日下午,华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黄国文教授在我校46号楼105报告厅为外国语学院师生带来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讲座,外国语学院院长李佐文教授主持讲座。
黄国文教授分享了自己在英国威尔士和爱丁堡大学的求学经历。黄国文是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现任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英汉语篇分析专业委员会会长,CSSCI来源期刊《中国外语》杂志主编等,在语言学领域颇有建树。黄教授指出了国内语言学研究中存在的一个问题:我们过多地介绍外国学术成果而轻视发展中国自己的语言学。从而他提议语言学研究要本土化,用本土语料和事例发展母语语言学。
黄国文教授指出,语言学中的“变异”(variation)是翻译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常规”。因此,翻译其实是译者基于对目标读者判断基础上的“重写”(re-writing)。翻译的本质就是找到源文本与目标文本在意义、形式、体裁和文化上的对等。除诗歌、戏曲等特殊文本,翻译就是翻译意义而不是字词。他引用西方语言学派翻译理论代表人物尤金•奈达对翻译对等的理解,提出文学翻译的对等要求要艺术、传情、文学美;非文学翻译的对等则体现在达意上。黄教授讲到元功能对等体现在经验、人际、逻辑、语篇四个方面。
他带领大家赏析论语不同译本,最后得到一条翻译原则——在这四个对等中,如果翻译不能做到经验功能对等,那就不是翻译。由于人类的语言就是信息的传递,所以经验功能最重要。接着,他谈到“译意”是“把字句上的意义,用不同的语言文字表示出来”,而“译味”则是说,“把句子所有的各种情感上的意味,用不同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相对而言“译意”是基础,“译味”是锦上添花。从理论上讲,翻译时我们既要追求“译意”又要最求“译味”。而在实践中,有时只能主要是“译意”,有时只能是“译味”。黄教授认为,注重点究竟是“译意”还是“译味”受很多因素影响。其一是翻译的目的和动机,二是翻译语篇的类型,三是“译意”和“译味”在含量上的关系,“意念上的意义越清楚,情感上的寄托愈少,意念上的意义愈不清楚,情感上的寄托容易越丰富。
这一场翻译的语言学解读让大家耳目一新,也感受到翻译、语言学等多学科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大家认识到,在学翻译时要站在理论的框架下,塑造自己的专业素养,才能做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编辑:陈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