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梁智健)6月6日下午,我校文法学部社会学系邀请了知名社会学家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杨善华来我校开设讲座。讲座主题为定性访谈资料的分析。到场参加讲座的有15级社会学专业的同学以及其他专业选修《定性研究方法》课程的同学。
杨善华教授学术功底深厚,课堂一开始,他生动的讲述就吸引了全场同学的注意。从“现场有没有同学戴着校徽”的问题引入,老师让同学们理解到,在社会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并未言明的规则、秩序和潜在的观念,我们需要通过学习去了解由每个人建构出来的多种多样的意义。为了理解这些意义,从访谈的内容中,提取出有社会学意义的内容,我们首先要学会理解被访者。
杨善华教授给我们分享了访谈“后海大爷”的故事,教导学生们如何通过敏锐的观察和对生活、职业等常识的熟悉,来分辨被访者回答的真假,走进被访者的世界。他教给我们四个字“看人听话“。学会“看人”的本领相当重要,而掌握这项能力,培养自己的洞察力,需要长年的积累训练。杨老师给我们分享了他年轻时在公交车上观察每一位上车乘客的锻炼方法,让我们体会到洞察力对于我们的生活和工作的重要之处。
“听话”则要求我们从受访者的回答中,提取出有社会学意义的内容,不仅仅要理解文本的语句本意,还要听出言外之意,理解被访者叙述的目的,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对访谈内容进行理解和概括,发现重要的信息,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于是杨老师通过三则访谈材料,带领同学们一起学习文本分析。阅读文本之后,在场的同学就文本内容进行了积极的发言和讨论,大家在老师的引导下,捕捉文本中的关键信息,理解被访者的言外之意,一步步走进访谈对象的内心世界。通过两篇材料的分析,同学们的洞察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课堂持续到了五点半,但同学们都感觉意犹未尽,课后许多同学向杨老师请教问题,讨论一直持续到晚上近八点。这一次的课堂授课和课后答疑,让同学们收益匪浅,许多同学表达了课后感想。“听了杨善华教授的公开课,真的感觉特别有收获,他从自己的经历和经验入手,跟我们讲了很多访谈实践。也让我们对访谈文本分析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风骨,连续4个多小时不停的讲课和分享,值得我们崇敬。”“我觉得杨老师上课是那种循循诱导的,聊天式的,是慢慢的在教你如何看字识人。短短的时间,我感觉收获很大。”
在杨善华教授的课上,不仅能够感受到杨教授深刻的理解力和洞察力,还能感受到他对于国家社会的关注、强烈的责任感,这也激励学生们积极实践,在不断提高专业能力的基础上,投身社会主义建设。
(编辑:陈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