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培养计划专家论证会成功召开

来源:国际传媒教育学院浏览次数:867发布时间:2017-06-13

(通讯员 王昕 摄影 李昂柯)6月6日-6月7日,在学校教务处的部署和协调下,国际传媒教育学校协同艺术学部、经管学部和广告学院,举办了为期两天的我校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培养方案专家讨论会。艺术学部副学部长贾秀清、经管学部副学部长李珍晖、广告学院副院长杨懿,分别组织相关专业专家、学者,就中外合作办学动画与影视特效、数字媒体艺术、戏剧影视导演、文化产业管理及广告学等专业培养方案进行了新一轮科学论证和深入研讨。教务处副处长许一新、国际传媒教育学院副院长唐妮娜出席了本次研讨会,研讨会由国际传媒教育学院党总支书记、常务副院长罗青主持。

罗青教授首先向各位领导和专家的莅临表示感谢。进而介绍了学院自2014年成立至今,以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及其《中外合作办学实施办法》和我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管理办法》为指导,对中外合作办学在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和国际化人才培养方面所做的努力、成果与存在的问题。总结了中外合作办学在贯彻中西合璧培养理念,制定国际化人才选拔标准方面的“两大优势”以及在学分合并困难,中外方在通识课程方面难以实现高度融合过程所呈现的“两大挑战”。同时,她希望借由此次研讨会,请各位专家、学者共同为优化中外合作办学各专业的培养方案提供建议和指导。

学校教务处及相关专业负责人对我院中外合作办学各专业在实质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促进中外方在专业和学科方面的融合创新以及国际化人才培养等方面所做大量工作给予高度认可。同时,也对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培养方案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教务处许一新副处长就接下来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提出了五点指导意见。他指出:首先,新一轮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要以2014年的方案为指导,2014版培养方案的总体原则和构架是经过反复推敲和论证的;其次,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需充分考量教学培养计划、课程体系、学分要求和培养目标等多个方面,注重其中各主要环节的逻辑性;第三,中外合作办学各专业需尽可能实现校内外资源和国际化资源的最大化;第四,中外合作办学各专业的培养方案,要突出我校的培养理念和特色,尤其是注重实践型、创新性人才的培养;第五,培养方案的修订也要明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理念,形成课上、课外的有机组合。

此次研讨会集聚我校、兄弟院校及业界专家,在戏剧影视导演专业和动画与影视特效专业培养方案的研讨会上,专家们一致认为:目前戏剧影视导演专业的培养方案内容丰富、课程类型和覆盖范围大体合理,今后需要在充分了解中外方课程设置原则的基础上,合理配置优质教学资源。来自北京电影学院的知名导演侯克明教授提出了借鉴美国经验,建设导演综合培养体系的人才培养目标。中央戏曲学院于凡林副教授指出,戏剧影视导演本科专业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在中外合作办学框架下,吸收中美双方人才培养所长,运行三年来卓有成效。来自国家话剧院的著名演员靳大忠老师提出要根据教学实际情况、人才培养理念和,对培养方案进行调整完善。在讨论动画与影视特效专业培养方案时,来自中央美院的舒霄教授、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副院长孙聪教授以及北京印刷学院新媒体学院院长严晨教授均建议在专业课方面可以增加创作和动画设计方向的相关课程。

在中外合作办学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培养方案研讨的分会场,来自经管学部的多位专家学者提出以“管理学课程为主线,文化产业类型的课程为辅线”的课程设计思路。中外合作办学广告学专业培养方案研讨会上,来自广告学专业、视觉传达专业的专家学者提出了以明确教学计划中的课程逻辑和板块为基础,微调个别课程的建议。

来自中外合作办学各相关专业学部院的专家学者,通过为期两天的深入研讨,在明确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一批“熟知全球传播规则、能够参与全球传播事务竞争与合作,运用先进的、国际通行的传媒信息手段,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参与或领导国际团队为中国的国际化发展贡献中国价值和中国智慧”的传媒全球公民的基础上,科学论证了我校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培养方案,提出了一系列符合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要求、符合教学培养规律、符合当前国内外行业要求的修改意见,为最终优化完成新一轮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培养方案提供了有力支撑。

(编辑:陈艺文)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