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王甜)11月1日,西南联合大学建校八十周年纪念大会在北京大学举行。杨振宁、王希季、郑哲敏等90余位西南联大老校友与北大、清华、南开及云南师范大学四校师生代表参加了活动。此次校友会堪称“史上年龄之最”,参加西南联大建校80周年纪念大会的90余位校友中,年龄最大者为100岁高龄的吴大昌老学长,最小者为88岁的彭珮云,与会校友的平均年龄在95岁以上。
前排右起:彭珮云、王汉斌、王希季、吴大昌、杨振宁夫妇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是中国抗日战争开始后高校内迁设于昆明的一所综合性大学。1937年11月1日,由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在长沙组建成立的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在长沙开学(这一天也成为西南联大校庆日)。由于长沙连遭日机轰炸,1938年2月中旬,经中华民国教育部批准,长沙临时大学分三路西迁昆明。1938年4月,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这所仅仅存在八年多的伟大学校培养了众多大师与英才,其中产生了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5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元勋,8位党和国家领导人,174位院士。
潘际銮院士在大会上发言
庆祝大会上,西南联大北京校友会会长潘际銮感慨道:“我印象最深的是我们西南联大的精神,兼容并包,提倡学术自由,提倡民主精神。学生有一种爱国热情,因为我们当时都是逃难逃到昆明去的,都是为了抗日、救国而学习,所以特别勤奋,没有浮躁情绪,一心一意学习,为国家、为人民、为抗日做贡献。”
杨振宁院士代表校友发言
三位西南联大北京校友会名誉会长,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西南联大物理系1938级校友杨振宁院士,全国人大常委会前副委员长、前全国妇联主席西南联大社会学系1945级彭珮云校友,和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西南联大机械系1943级校友郑哲敏院士先后致辞,回忆了当时西南联大的生活以及师生刚毅坚卓的精神风貌。
在庆祝大会上,最让人动容的环节,是我校崔永元口述历史研究中心制作的短片,短片从研究中心西南联大口述史项目采录的70多位联大校友口述视频中精选出二三十位,当他们的面孔出现在大屏幕上,现场不约而同的出现了热烈的掌声。
校庆大会播放我校崔永元口述历史研究中心制作短片
丁俊杰教授在校庆大会上发言
短片播放过后,我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崔永元口述历史研究中心主任丁俊杰教授做了精彩发言,讲述了研究中心项目采录的过程,以及更多鲜为人知的西南联大学生讲述的细节。他说,历史是细节堆出来的,这些我们现如今听上去很离奇的细节,在他们是必经的生活,我们现在觉得很正常的生活,在他们那时候,都是遥不可及的向往。我们的西南联大口述史项目,采访了70多位校友,几乎涵盖了所有专业的学生,听听这些老校友们的讲述,我们年轻的记者们,都经常会觉得惭愧。为什么我们成为不了大师?当这些传奇,这些大师,坐在你面前的时候,其实,答案,就在我们心里。
近年来,随着西南联大校庆活动的展开,以及校庆大会的召开,我校崔永元口述历史研究中心的口述历史项目,越来越被社会所关注,媒体以及社会各界纷纷来访。在庆祝大会上,媒体及现场观众也纷纷在向丁老师及研究中心表达感动及激动之情,感谢我们记录了这么珍贵的历史。研究中心基于学校的优质平台,提出“口述历史+”的理念,敞开口述历史的大门,希望能够链接更多的视野和可能。
背景介绍:
西南联大口述史项目,是中国传媒大学崔永元口述历史研究中心的口述史项目之一,是与西南联大校友会合作的项目,采录了70多位校友,近4万分钟的口述影像,涵盖了几乎所有专业的学生讲述。研究中心还有老影人口述史、抗日军人口述史、抗美援朝口述史、知青口述史、民营企业家口述史等等项目,团队十几年的努力,共采录了约5000人,百万分钟的影像素材。
(编辑:陈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