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杜莹杰)11月29日,我校文法学部中文系党支部在52号楼413会议室举行学习讨论十九大报告专题交流会。与会老师结合各自的专业背景、生活体验积极踊跃地畅谈了自己学习十九大报告的收获、感悟,会议由党支部书记王永老师主持。
王永老师首先陈述了十九大报告的主要内容,重点强调习近平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被写入党章,“四个自信”以及主要矛盾的转化,国家治理体系和现代化,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型发展和延续继承,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从严治党,四个意识,实现全覆盖、坚持两学一做等核心要点。
资深教授张晶老师认为坚定文化自信,要将其落实到文艺理论与文艺创作中去。十九大与以往的党代会不同,提出了新的思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它是弘扬民族自信的落脚点,要真正落实它,社会主义名义就是人民的名义。创新问题至关重要,因此要繁荣文艺创作,要加强现实主义题材创作,讴歌英雄,要发扬学术民主,讲格调,抵制庸俗,造就名家大师与高水平创作人才。十九大如同新时代的一个文艺的风向标,创新问题和继承问题是相互贯彻的,我们要明确创新与弘扬的关系:创新是离不开继承的,而真正的继承也是离不开创新的,文艺自信正是在这个前提下产生的。创作文艺作品是应以中华民族精神作为主线,民族精神是文学艺术创新的底色,同时也是一种表征。中国文学艺术的历史长河里蕴含着以往继承的事物以及时代特色,创新的最高目标应该是经典的创造志向。不论是文艺工作者还是学术研讨者都应有这种追求,所以多关注文艺现状并提出建议是很有必要的。经典的创造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对于经典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习近平对该内涵作了新的发掘。我们的作品里应有永恒的情和浩荡的气,带有超越时空的力量。作为文艺工作者,应具有主体胸襟,守住底线,有人文情怀,不断地修炼,要耐下性子来培养自己的人格和艺术能力。
杜寒风老师认为要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要推崇南湖精神——首创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他还提议各党员多多创作,业余也是创作力量,比如张晶老师的赋,杜彩老师的摄影,王永老师的剧本创作等。杜寒风老师还热情洋溢地为大家演唱了自己原创歌曲《站在太阳升起的地方》,赢得了阵阵掌声。
朱萍老师认为自己是讲古代文学的,所以在以后的工作中会将如何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如何提升文化生命力作为奋斗目标。杨秋红老师认为十八大以来,近五年的辉煌成就使她的感触很深,因为科技的发展确确实实地在改变我们的生活。到2023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期许,以及下一步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真的很让人期待。
杜莹杰老师结合十九大报告第十三条,以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和纪录片《永远在路上》为例,说明影视作品开始探讨反腐话题,党员应严守政治规矩,关注舆论氛围,要身临其境地看罪与罚的界限,对党员有一定的警示作用。张一玮老师对“共同体”相关提法感受颇深。在十九大报告里讲了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命共同体,其实也是与美学,政治话题,哲学联系在一起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即经济,外交,和平安全包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即文化领域,它所要达到的目标是繁荣与包容,以及文化复兴。生命共同体,就相当于美学问题与人与自然生命问题的结合。这是在讲自然美的时候不能绕开的问题,同时也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人类对生态文明的反思,我们渴望和谐宁静美丽,渴望建设我们的家园。
孙凌钰老师认真解读了十九大报告的第八点,即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建设教育强国、深化教育改革、发展素质教育、推动城乡一体化、网络教育等有些感触。国家开始加快一流学科的教育,并且大力增强对教育事业的投入,从这点来看国家开始重视教育这一方面了。作为年轻的教育工作者,她将认真对待每一堂课,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特邀出席的杜彩老师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他安身立命之地,并表示他会在课上坚定不移,使讲课内容语调与党的思想保持一致。
经过两个小时的热烈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党的十九大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昂首迈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也是我们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行动指南。
本次交流会开始之前还进行了文法学部中文系党支部组织委员和纪检委员的换届及补选工作。
(编辑:陈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