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刘嘉慧 摄影 杨涵)10月16日18:00,由校学生会学习实践部主办的张翎“生命力”三部曲读者交流会在48号教学楼举办。“生命力”三部曲是张翎老师的三部代表作:《余震》、《死着》、《胭脂》,其中小说《余震》为电影《唐山大地震》的原著作品。
讲座开始,张翎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写作感悟,分享了她的创作体会和灵感来源。《余震》的灵感来源是张翎在北京机场书店无意间看到的一本名为《唐山大地震亲历记》的书。那是2006年7月29日,唐山大地震30周年纪念日的第二天。虽然她不是唐山大地震亲历者,但书中的内容让她感到了刻骨的痛。回到多伦多后,她着手收集整理相关资料,想要通过小说的方式将地震幸存者心中那些看似已经治愈实则未被挖掘的创伤展示给世人。而小说《死着》讲述了一个植物人“欲死不能”的故事。书名“死着”把一个瞬间的动作拉长成一个持续的过程,深刻揭露了心怀鬼胎的众人对主人公进行非必要抢救的阴谋,体现出意味深长的反讽和荒诞。她表示,这是多年定居在国外的她第一次尝试中国社会现实题材。小说《胭脂》则讲述了从民国至当代三代女人面临不同灾难的不同选择。
随后,张翎与现场观众分享了自己“生命力”三部曲中选择“创伤型”人物当做主人公的原因。她认为,人在被灾难逼到墙角的时候,性格会反弹,迸发出激烈的特质,而这种特质往往是很吸引人的。她还坦言道,自己在成长过程中因为特殊时代和谋生需要,曾受到一些心理创伤,因创伤带来的负面情绪很难释放,描写“创伤型”人物就成了她宣泄情绪的出口。
讲座现场,张翎还即兴朗读了一段《胭脂》的结尾,感情真挚,令人动容。
最后,在互动提问环节中,张翎耐心而热情地回答了同学们关于梦想、心态、文学、讲座主题和人生经历方面的问题,并亲切地为同学们签名、合影留念。
“老师在面对时代和个人的各种不利因素下,从未放弃自己的作家梦,终于在41岁时写出自己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这对我而言是一种很好的激励,提醒我反思有时我们是不是太浮躁了。”讲座后,有同学表示了对张翎老师讲座的深刻感触。
(编辑:阎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