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戎融 摄影 赵帅 徐小菁)10月24日,是我校新入职青年教师在井冈山学习的第二天。虽然全天持续降雨,路面湿滑,温度较低,所有学员冒雨完成了多个教学点的实地教学内容。青年教师们身临其境地感受了穿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接受了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礼和党性锤炼,从而进一步增强了立德树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茅坪八角楼
上午,青年教师们到茅坪八角楼进行现场教学。这座土砖结构的两层楼房是毛主席在井冈山时办公和居住的地方,因为带有一个八角形天窗而得名“茅坪八角楼”。在这栋普通的房间里,曾经召开过湘赣边界党的第一次和第二次代表大会,毛主席也在此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两篇光辉著作,从理论上阐明了中国革命发展的规律,回答了“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排除了“左”“右”倾思想的干扰,引导党和人民朝着胜利的道路前进,坚定了边界军民斗争胜利的信心。
茅坪八角楼
教师们在茅坪革命旧址群前合影
茅坪八角楼里既蕴含着革命斗争时期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精神,也饱含着温暖的人间真情,每个人都很受触动。播音主持艺术学院的隋欣益老师表示,“井冈山是革命的山,战斗的山,也是英雄的山,光荣的山。传承红色基因,夯实理想信念,让红色传统薪火相传,八角楼的灯光必能照亮我们的前行之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坚持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让井冈山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
教师们在龙江书院合影
下午,青年教师一行到龙江书院进行了现场教学。龙江书院见证了著名的“井冈山会师”,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政院校的摇篮,为湘赣边界工农武装割据斗争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军政人才。毛泽东、陈伯钧曾亲自担任教员,与很多前线回来的军官一起,为党的事业培养优秀的后备人才。
教师们在龙江书院认真聆听讲解
青年教师们领会到,只有不断加强学习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也应该持续地提升自我,学习革命前辈严于律己、不断追求进步的精神。
黄洋界哨口
教师们在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前合影
随后,青年教师们一行来到了黄洋界哨口,1928年8月30日,红军在广大群众的支援下,依托黄洋界哨口工事,以不足一个营的兵力打退了四个团的进犯之敌,取得了黄洋界保卫战的伟大胜利。在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上,正面镌刻着毛泽东同志的手迹“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背面则是朱德同志的题字“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同时,竖碑前面矗立着一个横碑,毛泽东手书的《西江月·井冈山》镌刻于碑上,充分展现了我军运筹帷幄、以少敌多的气势。“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高平老师的带领下,教师们集体深情朗诵了这首《西江月·井冈山》。
教师们在深情朗诵《西江月·井冈山》
这份“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革命精神,在九十年后的今天依然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同样也是我校新入职教师需要深刻领会的思想品质。在黄洋界下,有一条羊肠小道,崎岖不平。当年,朱德军长年过四十,坚持亲自挑粮,并留下“朱德的扁担”的美谈。在朱毛亲自带头下,红军靠着肩挑背驮把30多万斤粮食运上了井冈山,解决了给养问题。
朱毛红军挑粮小道
教师们重走朱毛红军挑粮小道
绵绵秋雨中,青年教师们在朱毛小道上艰难行进,深刻体会了当年斗争环境的艰苦,感受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身先士卒、率先垂范的高风亮节。戏剧影视学院新入职教师韩甜说:“从朴实无华的八角楼到治学严谨的龙江书院,再到地势险峻的黄洋界,这一路上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对过往的熟知,更是认识的深化,近距离聆听了革命先烈们的故事,身体力行体味了当年红军先烈们的艰辛,感受了这片土地所承载历史的厚重,感悟了井冈山精神的真谛。”通过一天的实地现场教学,青年教师们对井冈山精神有了更深入地领悟,从而进一步坚定了理想信念,强化了使命担当,立下了做新时代合格的人民教师、不辱党和人民交付的立德树人的光荣使命的伟大志向。
播音主持艺术学院青年教师方雅琪、隋欣益进行交流座谈
现场教学结束后,应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学院邀请,我校播音主持艺术学院青年教师方雅琪、隋欣益就播音主持语音发声和播音基础创作等问题当晚与学院老师们进行交流学习,对老师们在学习当中遇到的问题与疑惑进行探讨。通过交流会充分发挥了我校的专业特色优势,为井冈山红色文化的传播贡献了中传的力量。
(编辑:陈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