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徐冰)4月2日,由中国传媒大学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主办的“新媒体与文化创意传播高级人才研修班”在杭州结业,作为教育部和外交部联合授牌的30所高校培训中心之一,此次研修班吸引了来自东盟十国的21名高级媒体从业者、政府官员、媒体领域研究者和高校教师来华交流。
研修班全员在北京合影
2019年,是中国-东盟媒体交流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交流年的开幕贺信上强调,媒体作为开展交流合作、促进民心相通的桥梁,可以为中国-东盟关系发展发挥更大作用。正是因为媒体在中国-东盟关系上的重要作用,中国传媒大学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三年来已经邀请了超过150名来自东盟各国的资深媒体人来华交流。通过交流,使东盟媒体人进一步掌握前沿媒体理论,了解中国文化发展动态,加深对于中国文化的理解。
中国-东盟中心秘书长陈德海在此次研修班开班仪式上表示,双方媒体为促进中国-东盟不断巩固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外交部亚洲司参赞张志新也阐述了中国政府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并希望双方交流能产生广交朋友、惠及人民的有益效果。本期研修班班长、来自柬埔寨青年联合会的新媒体制作人Tith Chandara表示,他们会尽自己的努力推动中国和东盟国家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此次研修班针对此次“新媒体与文化创意传播”主题,为学员们设置了丰富多样的校内学习交流和校外参观访问活动。在校内,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教学团队为学员精心组织了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的现场教学活动以及有关5G时代“视频+行业”的专题讲座。动画学院副院长张歌东,电视学院教授吴炜华,中新社记者蒋涛与学员们深入交流,获得学员们的一致好评。
学员们参加校内学习交流活动
学员们在北京、上海、杭州参观访问
学员们在北京、上海、杭州参观访问
在校外,中心组织学员旁听了外交部例行记者会并与新闻发言人耿爽副司长交流。参访了人民日报社、阿里巴巴集团、京东集团、北京751文创园和上海8号桥文创园等机构。访问故宫并与文创团队深入交谈,让学员们受益良多。
访问阿里巴巴和京东集团
多种模式结合,让学员们更加直观了解了中国新技术、新媒体结合给文创产业带来的发展,也让他们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同时,在参访活动间隙,中心还通过组织学员讨论分享,促进思想的碰撞并产生火花。
马来西亚旅游局驻广州总监Sharon Ho 分享体会
马来西亚旅游局驻广州总监Sharon Ho在讨论中表示,如果不是参观访问,她可能无法想象中国的巨型媒体、公司是如何运作的,各种令人耳目一新的新媒体产品是如何生产出来的。她说,在以后的工作中,也要更加开放地利用新媒体和新技术,在吸引更多中国人去马来西亚旅游的同时,推动中国和东盟国家之间的相互认识与理解。
中国传媒大学媒介与公共事务研究院杨宇军院长在闭幕式上总结说,此次培训班参访的三个城市,可以说是中国最发达的地区。而同东盟许多国家一样,中国还有很多依然贫困的地区,同样面临着高科技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新媒体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希望中国和其他东盟国家一道加强交流合作、增进理解互信,为推进中国-东盟新媒体和文化创意产业建设,塑造中国-东盟良好的国际形象提供助力。
杨宇军院长为学员颁发结业证书
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常务副主任章文舟表示,同东盟学员们朝夕相处的这十天,也让她和整个团队受益良多。他们对于职业的认真,对于一切新事物的好奇心,都值得我们学习。中心的工作也非常有意义,它不仅促进了专业领域的相互学习,更加促进了中国-东盟“民心相通”的暖心工程。
“经过这几天的参观交流,我深刻了解到,技术进步、媒体融合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这种趋势在为传统媒体和社会带来风险的同时也带来了相应的机会。因此,我们要做的不是拒绝这种潮流,而是要顺应潮流,改变自己。”来自新加坡《联合早报》的记者任其这样总结他在本次中国-东盟“新媒体与文化创意传播高级人才研修班”的心得。
学员们在高铁上讨论参访见闻与感受
此次,研修班很多学员都与中方机构探讨了合作意向。缅甸国家管理学院新闻系提出与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计划共同组织缅甸学生来华访学,并向中国传媒大学输送留学生。部分学员向上海市政府新闻办提出了采访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要求,希望与中国政府新闻部门进一步加强合作。
(编辑:陈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