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马克思主义理论科研与教学论坛

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浏览次数:2440发布时间:2020-01-03

(通讯员 高静远 摄影 傅新泉 丁雪梅)2019年12月30日,由中国传媒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中国传媒大学马克思主义传播与大众化研究中心和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中国传媒大学研究基地联合承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科研与教学论坛在中国传媒大学52号楼417教室举行。

此次论坛分为科研论坛和教学论坛,论坛主题为“以科研促进教学 以教学推动传播”。马克思主义传播与大众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张付教授主持论坛开幕式。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东建教授在开幕致辞中表示,本次论坛致力于通过搭建平台、交流思想、推出成果、凝练队伍,使教学和科研互相促进,进一步夯实思政课教学的理论根基,不断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中国传媒大学科学研究处周建新副处长肯定了马克思主义学院在科研方面的成果与贡献,他强调,埋头苦干是科研工作的共识,鼓励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老师们积极申报科研项目,充分用足学校的相关资助扶持政策。在科研论坛的主旨演讲阶段,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负责人、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张寒从自身学术背景、自然科学基金的申请经验和对年轻老师的建议三个方面作了《跨学科研究与国家自科项目申报》主题专项报告;武闽副教授作了《既有学科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融合与创新》主题报告;张露璐博士作了《中国近现代史学科的凝练与提升》主题报告。本次科研论坛还邀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编辑部赵英臣主任来校交流指导,赵主任强调,马克思主义研究要坚持学术性与政治性的统一、价值性与科学性的统一、问题意识和建构意识的统一以及解释力和改造力的统一等原则。

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赵瑞琦教授主持特邀嘉宾主题演讲。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二级教授、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参事时殷弘教授从论文选题的基本原则、主题、论文选题的基本方法三个层面作了关于如何提高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主题演讲。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北京建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科带头人钮维敢教授就如何融通课题申报与研究方向作了主题演讲。钮教授强调科研项目申报选题必须精准,并善于对研究问题进行凝练和聚焦。他从多方面多角度为在座的老师学生提出了有效的建议与方法,师生们表示干货满满、收获匪浅。

时殷弘教授(左)和钮维敢教授(右)

在当日下午举行的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名师名课建设研讨会上,学校教务处副处长贺小飞,北京市高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戏剧影视学院教授郑月,中国大学慕课网上课程负责人、计算机与网络空间安全学院教授周菁,荣获首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特等奖的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宋振美及我院督导组专家、教师和部分学生近50人参加。学院党总支副书记郑波主持会议。

贺小飞副处长针就“双万计划与一流课程建设”作了发言,对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精品视频公开课以及一流课程建设情况进行了详细介绍。郑月教授以《深耕课堂 传承师道 回应时代》为主题作了主旨演讲,她表示教师既应是一位好导演也应该是一名好演员,应当做好每一堂课的台本、做好指挥现场的准备,也要保有激情、保持欲望、契合课程、身形合一,因此更要突破固有的艺术教育观念、探索顺应时代情境的课堂改革、拓宽人才培养的眼界能力。周菁教授作了《混合式在线开放课程“数据结构”的建设经验分享》主旨演讲,她从金课的“两性一度”标准、混合式在线开放课程和传统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混合式在线开放课程“数据结构”、课程内容的再造等多方面提出了关于打造思政金课的契合点和创新点。

在教学研讨环节,论坛特邀刚刚荣获首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特等奖、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二外思政名师工作室负责人宋振美副教授为我校马院师生进行了一堂生动有趣的关于“加强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的“精彩一课”示范展示,令大家收获满满。

马克思主义学院李巧针教授也在“精彩一课”教学观摩环节中为在座教师作了关于“道德及其功能”的课堂展示。

在微课展示环节,学院葛耘娜、王宇英、杨倩、吴俊和吴艳玲老师分别从不同主题、不同角度进行了风格迥异的微课展示。郑月教授、周菁教授、宋振美副教授在肯定我院老师的成绩和“惊艳”外,也提出了进一步提高的方向。

在金课说课环节中,马院赵波、张露璐、张寒、须大为和高宇老师分别用不同内容、不同形式和不同观点为在场的老师和学生们带来了精彩纷呈的金课说课展示。

张付老师对各位教师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每门思政课都是金课,一定要保证每门思政课价值导向正确、课堂效果良好;二是内容要丰富、新鲜,要培养情怀;三是方法新颖、贴近时代才能彰显本色。督导组专家毛明华教授在点评中指出,微课、金课要重点丰满,既有传媒特色又有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特色,要用名师引导名课,以问题为导向,让学生从不同环节切入了解思政课。

论坛最后,刘东建院长作总结发言,希望大家坚持守正创新的思维方法,以科研促进思政课教学,以教学推动马克思主义传播,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育教学水平,助力我校新时代传媒人才培养和“双一流”学科建设。

(编辑:阎玺)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