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管理学院举办“疫情之下的国家与社会治理”网络研讨会

来源: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浏览次数:1549发布时间:2020-03-09

(通讯员 陈文玲 仲闻笛 朱玉良 周心璐 周灵 刘业莹)2020年3月7日,由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主办、社会学系承办的“疫情之下的国家与社会治理:问题、反思及对策”网络研讨会通过“腾讯会议”成功举办。会议由文化产业管理学院社会学系主任陈文玲副教授主持, 学院党总支书记卜希霆副教授、院长范周教授分别致辞与总结发言。

会议围绕“国家与社会治理的实践及思考”“国家治理体系中的文化治理”“国家与社会治理的问题、反思及对策”三个核心议题展开深入探讨,邀请到国内外共十二位专家学者作主题演讲。与会人员还包括文化产业管理学院院领导、系领导、院内及校内其他专业的师生共计120多人,师生通过线上平台对专家发言给予积极回应,交流气氛热烈。

卜希霆书记在致辞中对各位嘉宾的参与表示感谢,介绍了学院在疫情期间相关工作的开展,明确了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之下召开此次网络研讨会的重要意义,并希望通过网络学术交流平台,汇集各方有识之士的真知灼见,共同为后疫情时代国家社会治理体系的发展提供有益的思考与帮助。

围绕“国家与社会治理的实践及思考”,北京社工协会张跃豪副秘书长从社工机构的工作实践出发,分析了此次疫情中社工机构参与基层治理的重要作用,认为在重大公共事件中,只有政府与社工机构共同努力,社工机构才能形成制度性参与,发挥应有的作用;北京市朝阳区高井村党总支书记庄虔春用鲜活的案例介绍了本村疫情防治举措与治理成果,提出“守住自己的门,看住自己的人”的口号,展现了中国乡村基层的治理特色与治理智慧;丽江健康与环境研究中心的邓仪理事长通过“村寨银行”等可持续发展的实践,看到承担责任、行使权利对实现人性化、区域化社会治理的重要作用;身居武汉的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郑丹丹副教授带来了独特的体会和思考,她从居民生命安全、心理状况和日常生活三个方面分享了自己身处疫情中心的真实感受,对突发疫情中基于自助、互助能力的分类分级社会治理提出深刻见解。

围绕“国家治理体系中的文化治理”,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学系副主任姚泽麟副教授从网络舆论出发,分析疫情中对医生的道德期待及其社会分歧;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李丁研究员从基层社会治理体系、隔离技术、大数据应用等方面全面分析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治中的技术应用与次生影响;美国艾默里大学社会学系徐彬副教授提出两种重要的文化理念,一是对人的生命的尊重和关注,二是在全球性灾难中树立正确价值观,危机当前,不仅政府参与,公众也要参与并开展居民自组织自助,灾难不是民族的,是全球的,人类应该团结起来共同面对;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院喻东副调研员指出文化参与的三个方向:文化工作者利用文化载体开展创作和再创作参与集体记忆的塑造、通过对不同群体和个体应对疫情挑战的历程描摹形成整个社会抗击疫情的全景图、通过文化参与帮助缓解社会各阶层紧张情绪。

围绕“国家与社会治理的问题反思及对策”,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农村与产业社会学研究室张浩副主任通过梳理近代以来的基层社会治理问题,指出应当增强“双轨政治”中自下而上的这一轨,改善基层社会治理;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尉健文教授从技术、社会成本、自组织等多层面分析武汉疫情治理,认为社会成本和基层的自组织能力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影响因素,我国社会治理既要理论与体系相结合,也要缩小区域网格化差距;新加坡国立大学资深研究员赵力涛认为,社会治理体系在应对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方面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良好的治理体系对于灾害次生的问题要有及时的预判和应对措施;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杨善华教授指出,各地防疫工作体现出很大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领导干部的专业化水平和工作作风,干部专业化水平的提升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最后,范周院长作总结发言。他对各位专家的精彩演讲给予高度评价,对各位老师和同学的积极参与表示感谢。他归纳了每一位专家的核心观点,并提出自己的几点思考:国家要注重医疗物资战略储备的顶层设计,管与扶的关系要适度,立法工作刻不容缓,要推进志愿者工作制度化,发挥文化治理在社会治理当中的独特作用,应具备国际化视野,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有深刻觉悟。

本次研讨会是文化产业管理学院社会学系结合当下疫情,因应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重大战略部署而展开的深入思考,今后还将继续通过各种研讨方式持续推进,以期形成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言献策。

 (编辑:阎玺)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