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共创主流舆论新格局”媒体融合创新发展研讨会在中传召开

来源:中国网络视频研究中心浏览次数:921发布时间:2023-04-16

4月12日,“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共创主流舆论新格局”媒体融合创新发展研讨会在中国传媒大学召开。本次研讨会由中国传媒大学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主办,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网络视频研究中心承办。相关高校、视听平台、主流媒体的专家学者和业界代表围绕媒体融合发展趋势、视听新媒体平台特性、融媒创新典型案例等议题展开深度探讨。

中国传媒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段鹏教授在致辞中表示,面向高质量发展,探索推进媒体深度融合,构筑主流舆论新格局,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思考破题:一是要理解和把握好人与技术的关系,技术驱动下的媒体融合在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同时,也改变着人们的消费习惯、文化习惯及思维方式。二是要建立和强化共同体意识,于国内传播而言,要锚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坚定和增强文化自信;于国际传播而言,要秉持全球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命运共同体意识。三是要健全完善适应全媒体传播的人才培养及配套体系,依托产学研结合培养模式,注重跨学科、跨文化、跨媒介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打造一支有思想、有知识、有素养、有境界的新型传媒人才队伍。


重磅发布《共绘美好视听新生态:新型视听平台助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研究报告》 


中国传媒大学本科生院院长、中国网络视频研究中心主任王晓红教授发布《共绘美好视听新生态:新型视听平台助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王晓红表示,视听新媒体的“可见性”极大激活了社会创造力,也为“媒介的融合”及“融合的媒介”提供了新渠道、新方式。对于构建深度融合的新生态而言,仅有“可见性”是不够的,应从“可见性”迈向“可及性”:实现信息服务的易得性、便利性以及与服务需求之间的资源适配性,在渠道可及、技术可及、内容可及、资源可及基础上,实现价值可及。

《报告》选择了微信视频号作为研究切入点。作为视听行业的新近入局者,视频号于2020年1月开始在微信内测,涵盖了短视频、中长视频、直播等多种传播形态,在社交参与、情感连结与创意生成方面表现突出,具备打通私域和公域的内在优势,为主流媒体开展融合探索提供了新思路。课题组采取了深度访谈、田野调查、案例分析等方法,探讨视频号与主流媒体协同合作的新经验、新机制、新问题。

《报告》共包括“‘可及’之困:媒体深度融合的现实问题”“何以可及:新型视听平台促进深度融合的ECO机制”“探道‘可及’:助力媒体深度融合的实践密码”“共创‘可及’:建设融合新生态的发展策略”四大版块。

王晓红表示,只有理解用户消费情境,把握新兴媒体及其内在机制和规律,才能做好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不是取代关系,而是迭代关系;不是谁主谁次,而是此长彼长;不是谁强谁弱,而是优势互补。”在美好融合新生态中,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应共同协力,全方位推进高质量信息服务的“可及性”,让主流价值可感、可触、可入人心。


融媒发展下半场,从“小融合”走向“大融合”

与会专家教授就报告观点内容、媒体融合前沿趋势、如何平衡内容与流量之争等阐述观点。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传播创新与未来媒体实验平台主任喻国明教授认为,在媒体融合的下半场,媒体的作用范围已经从过去对资讯内容的连接、分享、整合,发展到对资讯内容以外的要素进行连接融合。

喻国明表示,媒体不能和平台争流量,应当做价值媒介。价值媒介的作用不应以流量多少来衡量,而是在流量基础之上对整个传播格局进行规则框定,为弱势者赋能,为强势者立规,为创新者支持,努力成为推动整体传播格局动态健康发展的协调者、运维者、平衡者。

对于视频号的未来探索,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彭兰教授提出几点预期:第一,开辟不同于传统电视新闻和当下轻量化短视频新闻的“第三条道路”,探索“重”新闻的表达;第二,利用直播营造新的公共空间,开设更多大众或小众剧场,同时呈现更多新闻现场;第三,把专业含量高的知识生产和一般的泛知识生产区分开来,激活更多专家学者的力量,提高视频号知识生产的“浓度”与“海拔”。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陆地教授对报告中关于“可及”的论述进行了补充。他表示,“可及”空间解决的是“大与小”的问题,传播应该在有限空间里先触达、先“可及”,再去向周边的周边不断延伸;“可及”渠道解决的是“快与慢”的问题,渠道不是越大越好,不是级别越高越好,适合自己才是最好的;“可及”内容解决的是“优与劣”的问题,内容与用户强关联才能形成关注,进而有效解决用户关切的问题。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党委书记曾祥敏教授表示,媒体深度融合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不仅需要从技术突破、内容创新、人才培养等层面考虑,更需要探索媒体生态的平衡与建构,向着平台化、生态化、人本化、社会化发展的媒体持续深度融合,建构全面立体的全媒体传播体系,更多元且日常化地参与社会现代化治理和文明建设。

中国传媒大学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郭晓科教授分享了筹建雄安新区融媒体中心的工作经历,从五个方面重点探讨了数字孪生技术在媒体融合领域的应用:一是实现传媒与公共服务平台共建共享,建设集约化3D时空数字孪生的技术平台;二是基于数字孪生基础平台管控,实现主流价值观对孪生媒体的主导;三是赋予融媒孪生媒介特许经营权,主导构建文化产业新生态;四是引领孪生媒介文化传媒领域创新,取得科技创新先行优势;五是处理好传媒业务与社会治理、职能边界的协同关系。


一线媒体人分享融媒创新探索

媒体代表的融媒实践进一步印证了报告观点。会上,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新媒体中心合作媒体部制片人李伟分享了一个“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的融媒合作案例。

今年年初,央视新闻联合腾讯微信发起“全球日出·追光2023”视频号直播活动,通过门票分享、朋友圈晒图、红包预热等方式,吸引用户踊跃参与互动。在一系列绝美日出、地标打卡、暖心故事等内容的加持下,数千万人观看了直播。李伟表示,媒体和平台各自拿出优势资源互惠互利,才是媒体高质量发展的开端,才能实现媒体深度融合的目标。

外界往往对人民日报新媒体的重大事件报道和视频内容记忆犹新,但其实小而美的暖心温情故事也经常产生“爆款”。人民日报视频号运营负责人刘杰结合一年多的视频号运营心得总结道:“细微之处的感动能够获得大量关注,令人感动的瞬间也能激发用户共情。”

新京报社团委书记、平台运营部总监贾一鸣表示,视频号“社交+兴趣”的推荐机制,有利于媒体优质内容传播,有利于IP化探索和布局。“对于一些不错的记者,我们希望为他们打造专属栏目,以期未来有更多可能性。”













(编辑:陈艺文)


上一篇:下一篇:

学校微博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