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报道

“感动中传”系列报道之一:师者谆谆 学子拳拳――专访“北京高校青年师德先进个人”段鹏副教授

编者按:长期以来,我校教职工立足讲台,传道授业;埋头学海,爬梳耕耘;管理服务,敬业奉献;育人助人,诲人不倦,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动人故事。为展现我校教职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风采,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不断推进师德建设,党委宣传部日前发出通知,决定在5月份开展一次集中宣传报道活动。希望各党总支、直属党支部认真做好稿件的组织、采写和把关工作,并及时报送党委宣传部。本期推出的人物是“北京高校青年师德先进个人”获得者、电视与新闻学院段鹏副教授。
   
    五月的校园绿树葱笼,绿草茵茵,洋溢着勃勃生机和活力,令人心旷神怡。在一间大幅玻璃的干净办公室,记者如约见到了段鹏老师。不同于上课时的幽默诙谐、挥洒自如,此时的他显得更加谦逊、认真,当然还是那样的健谈。说起曾经的广院来,他还是那么津津乐道于自己的大学生活,好像一下子又回到了那段懵懂却又充满激情的岁月。谈到现在的传媒大学,他的眼里饱含着对母校一辈子都难以割舍的深情。短短半个小时的采访,永不褪色的社会使命感、不断探索的进取精神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在这位老师的身上熠熠生辉。
.
教书:从游之乐
  
    “教书育人,就像孟子所说,‘聚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一件人生中最快乐的事情。”正因如此,七年前他毅然放弃了《焦点访谈》、知名上市公司总裁助理、大型跨国公司媒介总监等诸多选择和十几万年薪的诱惑,选择了一条虽然清贫却乐在其中的留校执教之路。
  记者不由得将他的选择与一直以来他对大学教师深刻的理解和坚定的社会责任感相联系。段老师一边微笑一边摇着头,非常谦逊地说:“刚刚毕业时,对大学教师根本没有什么深刻的理解,只是在学生时代喜欢读《论语》,对孔夫子倡导的‘如沐春风’般的教学氛围总是心向往之,也希望有一天可以成为一位好老师,能让学生感受到‘从游之乐’。”
    教师的职业看似轻松愉快,实际上需要付出很多的辛苦和努力。“作为大学教师,科研方面必须下苦功,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著半句空。没有其他的捷径,只有早起点,晚睡点,跑得比别人快一点。”七年后的他对大学教师这个职业已经有了较为深刻的思考,“不仅如此,现在的大学教师还要多了解学生,了解他们愿意接受的理论内容,并保持开放的视野,在有机会的情况下多参加一些国内外的研讨会,多学习其他老师的教学方法和思想。”
    正是这样的努力,让他在2001年5月北京广播学院首届“十佳教师”评选中成为年纪最轻、教龄最短的当选教师;同年获北京广播学院第三届教师基本功大赛文科组第二名;2004年获“北京高校青年师德先进个人”;两次获得国家广电总局科研成果一等奖。如果说这一系列的嘉奖是对他作为一名大学教师的付出和能力的认可,那么座无虚席甚至加位都难以放下的课堂和每堂课后同学们自发的掌声更是他年轻时“从游之乐”梦想的实现。
.
恩师:永远的榜样
   
    和每一个传媒大学的学子一样,学生时代的他有着满腔的热情和即将奋飞的理想。他不仅担任着校、院各级学生会主席等职务,还多次代表学校活跃在校内外各种舞台上。辩论赛场上的挥斥方遒,演讲台上的慷慨激昂都留在了他广院的青春岁月,那段才华横溢的日子里。同时在大学的四年韶光里,他还深深地沉醉于图书馆丰富的精神食粮,据说学校图书馆几乎所有偏僻冷门的借阅卡上都可以寻到他的签名,学校阅览室的1000多册图书都被他翻阅过,且做了近200万字的读书笔记。
    “他是一个颇为执著且相当勤奋的青年学者。”他的导师胡正荣曾这样形容他。听到老师的夸奖,他露出了采访中难得一见的严肃的表情,认真地说到,“这是老师过誉了,只能说是比较努力吧。”尽管现在的他已经在学术上小有成就,在谈到老师对自己的影响时,仍然充满尊敬,对恩师的拳拳之情溢于言表。
    “广院的很多老教师在做学问上都非常严谨扎实,像新闻系的赵玉明老师、曹璐老师对我的影响都很大,很值得我们青年教师一生学习。”在采访中,他还回忆起至今让他记忆犹深的一件事,“在本科期间,蒲震元老师给我们上文艺美学课,为了完成他布置的一次课后作业,我写了一篇关于该如何正确评价宋人曾巩在格律诗方面地位的论文,写完大概有七八千字。在发下来的作业本上,我看到在我文章的旁边密密麻麻地写着老师给的批注和评语,至少有6000余字,相当于另外一篇论文。对于批改一个不是本专业的本科学生的作业来说,蒲老师所做的包括我在内的许多青年教师都很难做到,这些老师是我们一生学习的榜样。”说道这,他抿了一口手中的清茶,陷入了片刻沉思,眼睛里闪动着光辉。
.
母校:一生割舍不断的情愫
  
    “广院学生最大的特点就是积极进取、乐观向上,能够面对挫折,经风雨见世面,在学生时期就经历了各种各样活动,遇到什么场面都能落落大方……”说起广院学生的特点,他就滔滔不绝,显得格外兴奋,眼神中也透露出对这片热土难以割舍的深情。
  从1993年考入广院以来,除了其间一年受学校委派在北京电视台工作以外,14年的时间,他学习、工作、生活都在此地。《立雪集》或许是他对母校感情最好的表达。在本科毕业时,出于对母校四年培养的感激之情,他精心挑选了自己在本科学习期间所发表的各种论文、在校内外所作的致辞、参加活动所写的诗、古文等将近三十万字的文章合为一集,借“程门立雪”之意取名《立雪集》,在精心亲手装裱后献给了母校。
 “母校把我从当时一个十八岁来上学,只喜欢读书其他什么都不懂的孩子,变成了现在还算是有一点点小成就的青年教师。如果说我今天有什么成绩,那主要是学校给我机会,让我在锻炼中成长。这里有适合我发展的土壤,如果母校需要,我想我的整个一生都愿意献给母校。”从他对母校感情不疾不缓地述说中,记者真切地体会到他矢志不移为校奉献的心血和一位年轻师者只争朝夕、勇往直前的坚定信念。
    半小时的采访时间匆匆而过,起身相送后段老师又将投身于繁忙的公务、教学和治学中。一份谦逊,让这位师者亲切而崇高;一份严谨,让这位学者在浮世中脚踏实地;一份热忱,让这位学子可爱而可敬;一份责任,让这位建设者任重而道远。正如他手中的清茶,微苦回甘,淡然朴实,却慢慢沁出酽香。(校园网记者  刘丹)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