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报道

“感动中传”系列报道之八:长者、尊师、模范――记李鉴增教授

李鉴增是我校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信息工程学院院长,现任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委有线电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广播影视技术学会理事等职。李鉴增教授被评为北京市教学名师、北京市“孟二冬式优秀教师”。《现代教育报》2007年9月5日以“学生的‘人生坐标’”为题对他进行过宣传报道。本期“感动中传”报道李鉴增教授的先进事迹。


李鉴增老师自1982 年参加工作至今,在平凡的教师岗位上走过了二十五个年头。他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努力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自觉加强学习修养和师德修养,勤勉工作,教书育人,用二十五年的点点滴滴树立了光辉的人民教师形象,谱写出一曲动人的无私奉献之歌。

一、追求理想,磨砺成长

李鉴增老师出生在四川荣经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家境并不宽裕,但他并未因此放弃自己上大学、做一名人民教师的理想。经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和拼搏,他终于考上北京师范大学,圆了自己上大学的梦想。大学期间,由于基础较为薄弱,他的科研能力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提高,但他并未因此而放弃。随后,他考取了首都师范大学的研究生。在研究生期间,他刻苦求学,勤于钻研。研究生毕业后,他来到中国传媒大学,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多年来,老师一直教大学物理的基础课,并自学了有线电视、通信、网络等方面的课程,成为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博士生导师。

老师常说,回顾自己的一生,作为一个山区的孩子,人不够聪明,见识不够开阔,基础不够扎实,家庭条件和社会环境也不好,之所以今天能成为一名教授,作出了一些成绩,实际上也是内心深处的理想激励着自己在艰苦的环境中努力奋斗,磨砺成长。

二、忠诚教育,矢志不移

李鉴增老师对党的教育事业怀着无比的忠诚和热爱,二十五年来,他一直奋战在教书育人第一线,孜孜不倦。他模范履行教师职责,师德高尚,为挚爱的教育事业呕心沥血,无私奉献;他忘我工作,兢兢业业,身体力行地树立了“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光辉人民教师形象;他辛勤耕耘,爱生敬业,以言传身教的方式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师生们都说,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长者、尊师、模范等角色的高尚品质和博大胸怀。

三、勤勉工作,严谨治学

在担任学院领导期间,李鉴增每天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在管理工作上,但他并未丝毫放松自己的教学、科研工作。到中国传媒大学25年以来,他坚持每学期为本科生上《大学物理》的基础课,从来没有间断过;即使感冒发烧或眩晕症发作(他患有腔隙性脑梗塞)也坚持上课,从来没有因为身体不舒服而缺过一次课。2003年,老师肾结石发作,但他坚持把课上完,直到暑假才住院治疗。近6年来,他平均每周为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上课10学时,最多的时候达到18学时。但他并未因此而丝毫放松自己的科研工作。80年代时,他坚持每个周末骑自行车去北京师范大学进行科研协作。90年代后白天工作太多,他坚持每天早上四点起床,在开始其他工作前就挤出四个小时的整块时间进行学术研究。他近年所写的几本书都是利用早晚和假期的时间写成的。

除了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外,老师对待学生的态度,更能体现出其严谨的治学作风。作为多位硕士生、博士生的导师,在审阅学生的论文时,他总是逐字逐句的推敲,反复论证方案。学生们常说:“老师的严谨是精确到标点符号的。”一名2003级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博士生说,他把自己写了十几万字、包含大量的公式和定理的毕业论文送交老师评审时,怎么也没有想到老师在短短十天的时间内,把论文仔仔细细地看完了,还将每一条公式和定理,都仔细地推导过,每一句话的来龙去脉,都认真推敲过。批改后的200多页论文,密密麻麻的布满了李老师的文字——有概念问题、有推导错误、有文字错误、有语言毛病,几乎每一页页眉的空白处都写满了算式和文字。这既体现了老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也体现了他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所持有的严谨求实的态度。

四、教书育人,责无旁贷

老师常给学生讲述自己从一个农家子弟成长为一名高校教师、一名专家学者的艰辛过程,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学生们讲授了做人、求学、治学的道理。他的讲演,平凡中透露出宝贵的人生哲理,为学生们指明了做人、求学的方向。

老师在教学中对学生严格要求,注意教书育人。讲课时,注意结合专业知识加强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进行正确的科学研究和学习方法的教育,进行遵守课堂纪律,反对考试作弊的教育。他上课时对学生的不良行为决不姑息迁就,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老师给学生上课时,每次都提前15分钟到达教室,做好讲课的准备工作。上课中,老师总是循循诱导,使学生能够将知识融会贯通。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他总是耐心解答。为了充分地给学生答疑,他除了将每周三下午的时间留给学生外,还经常晚上加班为学生答疑。一名2005级自动化专业的同学说,每周三晚上她经常看见年迈的老师爬着七层的楼梯上办公室,那时她总是忍不住热泪盈眶。

在研究生成长过程中,老师是他们的指路人。每年在给研究生选题时,老师总是把握总体的思路和要达到的目标,然后要求研究生自己找方法,确定自己的技术路线,在必要时给予精心的点拨,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这种做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除此之外,研究生做课题的过程中,老师总是不厌其烦地和他们进行交流,帮助他们找到问题所在。在毕业设计期间,老师总是将国际上该领域的发展状况加入到交流的内容中,帮助研究生时刻把握国际上该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动态,激励他们进一步深入研究。

五、不计名利,谦虚礼让

老师常用一副自创的对联自勉:“对工作比上而知不足,继续拼搏;于生活比下方觉有余,自得其乐”。正是这种开朗豁达的性格,使得老师在工作中勤奋拼搏,而在生活中则不计名利,谦虚礼让,令同事们倍感轻松亲切,为其人格魅力所折服。

1987年全国恢复评定职称时,李老师已经发表7SCI检索的学术论文,被美国《数学评论》杂志聘请为“评论员”,被吸收为 “美国数学会”会员和“国际广义相对论与引力学会”会员,成为以李政道教授为主任,周光召院长为副主任的中国高等科学技术研究中心的协联成员,与北京师范大学合作的一个项目也获得了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完全有资格申请晋升副教授,但他主动放弃申请,把有限的名额让给其他同志。担任信息工程学院院长期间,学校让他推荐出国人选时他总是首先推荐其他的同志。2000年开始实行岗位津贴,学校领导准备给他一个2档指标,但他却推荐了另一位老教授。

作为一名多个科研项目的牵头人和领导者,他对每个项目的设计和管理都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在项目完成的时候,按照惯例,是应该把牵头人放在首位。而他却并不在意完成者的顺序,甚至还有意提拔参与的年轻人,把年轻人放到项目完成人的前列,鼓励和支持他们获得荣誉,把本属于自己的那份功劳让给别人。让一般人看来,这完全是不可理解的行为,而老师却谦虚的说:“他们确实做得比我多。”看似轻描淡写,实则高风亮节。

在学生的文章发表时,他也总是有意将自己的排名放在最后,让其他所有参与文章写作的人员都可以按照工作量尽可能的前排,当学生们询问这样是否合适的时候,老师却欣慰地说道,这样不错。

六、爱生敬业,为人师表

老师对学生的爱,有若春风细雨,夏日凉露,丝丝点点,皆沁入学生日常生活的每一细节。2004级广播电视工程专业一名学生说,班上同学每次在食堂遇见老师,他总是会和大家坐在一起吃饭,还会像慈父般亲切地询问大家的学习、生活情况,了解大家的困难,并尽最大努力帮助同学们解决困难。对于家里经济有困难的学生,老师经常为其提供各种形式的补贴,使其能够安下心来好好学习。

每当学生面临就业的时候,老师总是挨个打电话询问每名同学的就业进展,并尽己所能,为学生做推荐做联系,帮助学生找到理想的工作单位。有时为了一个学生的工作常常一口气给学生打十几个电话,反复做工作。学校研究生院一位老师曾说:“老师是我见到的唯一一位频繁地来研究生院询问学生找工作情况的导师。”在2003级研究生中,有一名姓郑的男生找工作屡受挫折,信心不振,在困难之际,老师主动询问他、开导他、帮助他,最终推荐他去了北京一家单位就业。为了帮助2004级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一名姓杜的研究生找到工作,老师一连给一家招聘单位打了三个电话推荐该名研究生,最终帮助这名学生找到满意的工作。

老师对学生爱护有加,对自己总是严格要求。为了信息工程学院的教学、科研、管理工作,老师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如今,已年逾花甲的他为了学院的长远发展,依然奋战在教学、科研第一线。他把全部的爱奉献给了学生,却很少顾得上自己。2003年暑假,老师患结石住院,同学们去医院看望他,而他身卧病床还不忘学生的作业,一再叮嘱大家要把科研搞好,把论文写好,令大家深受感动。

 
    二十五年来,李鉴增老师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无私奉献。他忠诚教育的育人理念,勤勉踏实的治学态度,教书育人的敬业精神,为人师表的崇高品德,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不愧是人民教师的杰出楷模!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