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报道

“感动中传”:访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张骏

俯首甘为孺子牛
——访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张骏
 
    张骏,1954年生于上海,现为中国传媒大学教授。
    他曾先后荣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日本飞禅国际民间故事和寓言动画比赛银奖、中国数码艺术博览会数码艺术教育贡献奖、视觉中国“盛放2007中国CG”英雄人物等十余项国内外大奖。

 
    一位教师的爱国情和责任感
    《南京,1937》是动画学院教授张骏老师在2007年主要导演并参与制作的一部反映南京大屠杀的动画片,在南京大屠杀70周年的日子给人以警醒,莫忘历史。
    张老师说:之所以想到用动画片表现南京大屠杀,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南京大屠杀的真正影像资料很少,现在发现的资料主要是美国传教士约翰·马吉用16毫米小摄影机冒死拍摄的40分钟电影片,而且片中的大部分场景是在鼓楼医院内拍摄的。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这段历史,张老师希望用《南京,1937》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制作一部用动画手段完成的纪录片。
    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这部动画片的文字资料大多来自幸存者的口述,片中的场景设计也参考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和资料。整部作品采用木刻风格完成,只有黑与白两种对比色彩,看到的人会感到深深的窒息感,南京大屠杀的残暴、痛苦和沉闷的气氛贯穿于画间。
    怀揣爱国热情的张骏老师,为《南京,1937》付出了太多太多。由于动画片耗资巨大,而用于拍摄的投资有限,为了制作完成这部作品,张老师就从自己家里拿钱,不够,再向朋友借钱,在仍然不能满足动画片摄制支出情况下,他又从学校借钱来完成拍摄。
    在资金周转最紧张的时候,张老师还变卖了房子。有人问他:“值得吗?”张骏老师坚决地说。“值得,这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反映南京大屠杀的动画片只有一部,房子还可以再说。”
    作为动画学院的教师,张老师每年都要参加艺术考生的面试。在考核学生综合文化水平的环节,他发现有的艺术考生对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知之甚少。他深深感到作为教师传承历史的紧迫感:“成长在幸福时代的孩子们对过去了解太少,而作为老师,有责任推动这方面的工作。这部片子为的是揭露人性中可怕的部分。我们现在生活在和平的年代,但要在每个人的心中竖立起一个保卫和平的屏障。”他说,“选择以动画片的形式进行创作,就是为了让包括自己的学生在内的青少年们关注并铭记这段历史。”
    “是责任感在驱使我这样做。”张老师说,“我们要使世人警醒,我们要避免历史重演。青年一代糖果要吃一吃,苦瓜也要吃一吃,不能永远吃糖果。而这段历史就是苦瓜。”
  
    为师之道
    张骏老师在执教的几十年里,一直遵循着一视同仁的的为师原则,不论是什么家庭背景,不论来自什么地方,即使是陌生人,或是业余爱好者,他都会花时间接待,邮件也会尽量每封必回。这样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谦虚姿态,张骏老师说来自于他的老师——已故的中国版画家协会主席李桦。
    谈起自己的老师,张骏觉得自己从老师身上学到了很多的为师之道,而一视同仁就是其中一个。李桦老师虽为名师,却为人谦和,一点都没有架子,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知识奉献给学生。
    张骏延续着老师的孺子牛的角色,兢兢业业,化身为蜡烛,化身为春蚕,毫不吝啬地给学生以教诲。我校南广学院刚成立时,由于师资人手不够,张骏老师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最多一次每周要承担北京南京两地36课时的课程。他时常晚上还在北京上课,第二天清晨便不辞劳苦出现在南京的讲堂上。“当上课和会议冲突时,我一定会选上课。”正是这样一个以教学为重中之重的老师,甚至一周会有两晚在火车上度过。有一次甚至是拖着行李箱走进了课堂。
    张老师是把学生当作自己的朋友,而学生们谈起张老师,也赞不绝口。“张老师会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怎么去应对社会。”在张骏老师的很多创作活动中都有他的学生的身影,北京民俗数字博物馆就是其中一例。他带领着几届研究生参与博物馆的建设,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实践的平台。“在动画这个行业,没有好的实践经验很难找到工作。”
    “让学生参与进来,他们能从我这里学到东西,我也能从他们那里学到很多。”张老师觉得和年轻的学生在一起,总能获得新思想、新火花。说起自己的一个个已经在社会上成绩卓越的学生,张骏老师笑着说:“学生取得了成绩,是我们老师最开心的事,比自己取得了成绩还开心。”
 
(文:陈茜 付饶)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