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观

“钱学森之问”究竟在问什么

近年来,在纪念敬爱的钱学森先生诞辰百年前后,我应全国多所大学之约,作了主要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为线索,谈钱老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的报告或讲座。在互动环节中,在会上和会下,不少师生,包括学校的一些领导干部,对于引起广泛关注的人们所说的“钱学森之问”提出的问题较多。本着对社会负责和追求真理的精神,自己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学习、调查研究与思考。现把我对该问题的理解归纳如下,与读者朋友交流。

“钱学森之问”的出处

据我的学习和了解,人们所说的“钱学森之问”,并不是钱学森先生本人所言,而是别人归纳出的。它始见于钱学森先生逝世后的第12天,即2009年11月11日安徽的《新安晚报》。该报刊登了沈正斌等11人给教育部及全国教育界同仁发出的,题为“让我们直面‘钱学森之问’”的公开信。信中把钱老谈的,关于什么样的大学办学模式才有利于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问题,归纳概括为“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并把这句话说成是“钱学森之问”。

关于“钱学森之问”的讨论

在《新安晚报》刊登了这封信的第二天,即2009年11月12日,《人民网》记者采访钱学森先生的秘书凃元季先生时,把所谓的“钱学森之问”表述为“为什么我们的学校很难培养出杰出人才?”并刊登在次日即2009年11月13日的《人民日报》上。事隔两天,在不同的报刊上,“钱学森之问”已经从“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变成“很难培养出杰出人才”了。认真或细心一些的读者如果注意到这两种提法的区别就会不禁想到一个问题,那就是:“钱学森先生究竟是怎样说的?他的相关思想准确的表述是什么?”

一周后,即从2009年11月20日起,至12月2日止,《人民日报》以求解“钱学森之问”为题,连续六期刊载了讨论文章。

钱学森先生的原话是什么?

我只查到以下两段:

1. 经国务院办公厅审核,由新华社公开发布,刊登在2005年7月31日《人民日报》第一版的报道是:

2005年7月29日,温总理探望住在解放军总医院康复楼病房中的钱老时,温总理谈了未来15年科技工作指导方针(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后,钱学森说:“您说的我都同意。但还缺一个。”温总理亲切地说:“好哇,我就是想听您的意见。”

钱老接着说:“我要补充一个教育问题,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的问题。”“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

根据钱学森先生的原话我们可以知道,钱老指出的是我们的大学在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方面,在办学模式上存在问题。用所谓“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来概括钱老的这段话或思想,是不准确的。

首先,钱老指的是大学,不是所谓“钱学森之问”中所泛指的所有学校。第二,钱老指出的也并非各类大学,而是与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相关的大学。第三,钱老明确指出,问题发生在办学模式上。我们不应把钱老的话不恰当地作过度延伸,特别是把一句并非钱老本人的话放在引号之内,很容易让别人误解为是钱老的原话。这样重大、严肃的命题,必须慎重、认真和实事求是地对待。

如何理解钱老所说的“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句话?钱老所说的“杰出人才”指的是什么样的人才?这就涉及到钱老论述培养创新人才的下述另一段重要谈话。

2. 2005年3月29日,钱老在解放军总医院病房里对身边工作人员说:“回国以后,我觉得国家对我很重视,但是社会主义建设需要更多的钱学森,国家才会有大发展。我今年90多岁了,想到中国长远发展的事情,忧虑的就是这一点。”(见2009年12月21日《中国教育报》第3版“集大成 得智慧——钱学森关于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教育构想”一文)这段话与前面我们提到过的4个月之后(7月29日)他向温总理谈的那段话是完全一致的。由此可见,钱学森先生所指的“杰出人才”,并不是通常意义上我们所理解的优秀人才,而是像钱学森这样的人才。“社会主义建设需要更多的钱学森,国家才会有大发展……想到中国长远发展的事情,忧虑的就是这一点。”这句话表明了钱老所说的“杰出人才”的确切含义。

钱老指出这个问题是睿智的,他为此而担忧是有根据的,因为像钱学森这样的杰出人才,我们的大学培养出来的确实是太少了。如何才能培养出像钱学森这样的杰出人才?这是一个重大的课题。我思考这一问题的起点是:首先看看钱学森先生是如何成为钱学森的?看看他的成长与成就伟业之路,对于我们破解这一重大课题,应当有所启示和借鉴。

大师成长与成就伟业之路

我们可以看到,钱学森先生的成长与成才之路有若干主观与客观的因素:

1. 钱老受到极优良的家庭教育。钱老的父亲钱钧夫本人就是一位教育家,年轻时就读于浙江的求是学院,后留学日本,学习教育、历史、地理,回国后在教育部门任职,他与鲁迅、陈叔通等熟识。母亲章兰娟也是一位贤达的女性。父母对钱学森精心培养教育,对他爱国主义情怀与高尚品德的形成,以及多方面智慧的成长与培养,起到了非同一般的重要作用。

2. 由于他自己的用功及良好的家庭教育等因素的影响,使得他青少年时期能够从最优质的教育资源中汲取营养。钱学森小学上的是北师大附小,中学上的是北师大附中,大学上的是上海交通大学(当时对全国最好大学的评价是:“北清华,南交大。”)他在美国著名的麻省理工学院拿的硕士学位,在充满创新氛围的加州理工学院得到博士学位。

3. 钱学森先生在学业与工作上的勤奋努力与付出,他刻苦拼搏和对时间的无比爱惜,以及极强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常常超出一般人的想象。

4. 在业务上,他得到了举世闻名的空气动力学家和被称为超音速飞行之父的冯·卡门这样的大师的培养、提携与合作。

5. 在政治上,在工作中,又遇到像毛主席、周总理、聂荣臻元帅等这样的一些革命家和领导人的充分信赖与支持,给他提供了充分发挥作用的良好空间与平台,使他能够施展他的才华与智慧,为中国的两弹一星和航天工程成就伟业。

上述诸因素皆举足轻重,几乎缺一不可。

钱学森先生为什么如此关注和重视教育问题

钱学森先生认为,中国要有大的发展,需要更多的钱学森,即,需要更多出色的科技创新人才和领军人物。因此,如何培养杰出人才的问题,就成为钱学森先生最思虑和最担忧的事。

从钱学森先生的成长之路我们看到,大师的形成往往是多种因素促成的,其中有不少因素并不是我们能够选择的。比如家庭教育环境,比如业务上与工作中非同一般的机遇,甚至包括最优质教育资源的享有等。而我们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可以大有作为的,恰恰是教育事业,是大学办学模式的改进与革新,要使之有利于科技创新人才和领军人物的培养与成长,而不是相反。

中国现在空前重视教育事业,教育上的投入已占到国民经济总收入的百分之四,这是我国前所未有的,是巨大的进步。大学是个巨大的人才库,是知识创新的重要策源地之一。教育事业承载着国家发展进步的重托和民族的希望。办好大学,培养杰出的科技创新人才,正如钱学森先生所说的那样,会使国家有大的发展。相反,会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阻滞国家的发展。

钱学森先生一向重视教育。早在1958年,他就曾与郭永怀先生一起,发起和倡议创办专攻尖端科学、实行“全院办校,所系结合”(全科学院办校,研究所与系结合)和理工结合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并亲自担任近代力学系系主任,亲自给学生开设并讲授《星际航行概论》课,亲自指导学生研制小火箭等科研活动,在人才培养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在他主持中国科大近代力学系工作的8年(1958年至1965年)入学的共一千名学生中,后来有百分之四十的人被晋升为教授、研究员或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并涌现了8位两院院士和9位将军。

钱学森先生对大学的办学模式有独到的见解和很高的要求。比如,他对麻省理工学院的办学模式就不满意,说他在麻省理工学院的那一年“并没有学到什么创新的东西,很一般化”,而对加州理工学院就高度肯定和认同。他看重的是加州理工学院突出的创新氛围,加州理工学院也因此培养出许多杰出人才。

钱学森先生启示我们要重视并思考我国大学在办学模式方面存在的问题,为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和顺利成长,为杰出人才的涌现不懈奋斗!我们应该意识到,这将是一个历史的进程,要靠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断创新教育理念,长时期刻苦努力、脚踏实地工作才能逐步达成。让我们不辜负钱学森先生的期望,担起历史的重任,大步前进!(作者系中国科大近代力学系第一届毕业生、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

(编辑:黄奥)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