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

王维家:八十而青春万岁

作者:王维家 1186 发布时间:2014-09-12

写王蒙的书和文章,就像王蒙写的书和文章一样,多不胜数。这一点也不奇怪,因为几十年来王蒙一直是中国文学、中国文化的弄潮儿,也是社会媒体及社会大众所津津乐道的“宠儿”。王蒙好写,是因为他成名甚早,著作等身,且屡任要职,经历丰富;但是好写不一定耐读,研究味太重会让人望而生畏,庄重气太盛会让人敬而远之,离奇性太过则会让人心生反感,所以写王蒙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儿。近来读到陈祖芬先生发表在《中国文化报》上的一篇随笔《天天向上是王蒙》,不觉眼前一亮,没有想到王蒙竟然还可以这样写。作者以看似闲散的笔触,写大人物的小故事,事小旨大,语浅情真,为王蒙画了一副充满生气而略带俏皮的“童像”,读来韵味悠长,余音袅袅。

先说事小。八十岁的王蒙,解放前从事过党的地下工作,建国后被错划过“右派”,被下放过新疆,经历过文化大革命,担任过文化部长、中央委员、政协常委、《人民文学》主编等职,伴随这些丰富而曲折的经历,是王蒙数不清的的轰轰烈烈的大事、要事,这些大事、要事足以树立起王蒙在中国当代史、文学史、文化史上的地位。但是,陈祖芬先生此文却“有意”避开这些大事、要事,而是别出心裁地着墨于王蒙经历和生活中的一些小事、趣事、琐事,乃至不足为外人道的“心事”、“秘事”,来反映王蒙普通的一面和真性情。于是在文中,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王蒙“高空跳水”的瞬间剪影,是王蒙以“九十七斤的身子,背起两百斤的麻包”的普通劳动场景,是王蒙用维语朗诵《纪念白求恩》的平常情景。即便是“谈笑有鸿儒”之类的充满高雅情趣的赋诗聚会、艺术家云集的生日歌会,也由于作者的独到剪裁,而给人一种充满平常百姓家的生活趣味。就是涉及到的一些大事、要事、敏感事,作者也能举重若轻,以小驭大,让人在鲜活灵动的笔触中卸去沉重,感受崇高和美好。

再说旨大。事小,不过是作者对题材的技巧性选择与处理,体现的是作者平民化的叙事风格和平易浅近的文风,正因为作者选取的是小事、琐事、平常事,这样就更能贴近读者的心理需求,满足读者的阅读期待,也更能体现大人物王蒙平凡而普通的一面。但是,正如小事不等于不重要一样,事小也不意味着旨小,当然“旨”的大小不是指主题的宏大或细碎,而是指所反映出的人物性格、性情以及所反映社会生活的广度与深度,或者说是人物形象的鲜活度与社会生活的深浅度。事实上,这篇文章所反映出的人物形象的鲜活度与社会生活的深浅度是非常鲜明深刻的,只不过作者采取的是“小中见大”、“以微知著”的方式,因而更能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王蒙性格的坚韧、豁达、乐观,感受到王蒙性情的温润、平易、随和,也更能感受到时代发展带给社会的变迁、社会进步带给人们的心灵开放与思想开明,从而在细微的变化中感受到文化的张力、人性的张扬与生命的美好。

次说语浅。在当代文坛,王蒙是“意识流”手法运用的高手,但有时不免深涩,陈祖芬也喜欢运用“意识流”表现手法,在交错变幻的时空中,营造惝恍迷离的艺术境界,不过与王蒙的深涩相比,显得更为平易。这篇文章就是如此,全是大白话,语言之浅近,达到妇孺可读的程度。口语、俚语、俗语一齐上阵,玩笑语、诙谐语、打趣语纷至沓来,甚至最为大众化的网络语言也汩汩流淌于笔下。你看,在得知好友们都有“五七”干校插秧经历后,王蒙随口一句在座的都是“早稻田大学”毕业的,化沉重记忆于无形,轻松而诙谐;自己一生屡遭磨难、历经坎坷,一句“生活跟我之间,我们扯平了”,化不公遭际于轻松,乐观而豁达;被美国安检人员误作“疑似恐怖分子”扣下检查,遭到朋友们调笑,王蒙一句没想到到老年“还有给人带来恐惧的功能”,化尴尬于诙谐,幽默而机智;身为文化部高官,写作间却是“小而又小”,一句自嘲“我就是打工的”,安然而平和……至于祖芬先生笔下不时蹦出的“四小天鹅”、“出土文物”、“就地正法”、“童声”、“大欢喜的小寿星”、“被秒杀”、“一旦中断,就可能断气”、“五十丝三十缕”、“一千丝一万缕”、“高龄少年”等等浅白通俗词语,更是增添了文章的活泼度和幽默感,让读者在会心微笑之中感到愉悦,获得启迪。

清末词论家冯煦赞扬北宋词人晏几道作词是“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后世谓为“知音”。祖芬先生此文,完全可以算得上是“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了。所不同的是,晏几道是一个有着巨大才情却仕途偃蹇的“古之伤心人”,而王蒙则是一个充满智慧和宽容、撒播文化和文明的“快乐豁达的人”!

最后是情真。祖芬先生与王蒙先生相识甚早、相知甚深,可谓老友。老友为文,自然情真意切,一往而深,写真事、抒真情、达实意,这些无不体现在文章的选材、用语、谋篇、布局等诸多方面。细细体会,作者的情真给人印象深刻的有三点,一是真心赞美王蒙的才情。王蒙才华横溢,著作等身,十九岁即因《青春万岁》一炮而红,年过古稀仍然笔耕不辍,十年间竟然“出了三十二本书”。更令作者感叹的是,即将出版的《王蒙文集》,一千七百多万字,四十五卷本,如此高产优质,没有超凡绝伦的才情是难以想象的。王蒙的才情不仅表现在创作方面,还表现在语言能力方面,他“用维语朗读《纪念白求恩》”,用“俄语致答谢辞”,用“英语畅谈改革开放三十年”并演讲,以至于作者忍不住借莎士比亚的口来赞美王蒙:“你是多么了不起的杰作!”诚哉斯言!

二是真心赞美王蒙的性情。王蒙是一个大人物,一个杰出的大人物,但是在祖芬先生笔下,这个大人物有着比普通人更让人倾心的真性情:豁达乐观、坚韧温润、平易随和。面对磨难,他选择泰然面对,一身潇洒,满脸阳光,“心情适宜”,还“自以为豪地在哼小曲”,丝毫没有怨天尤人的愤懑;面对荣誉,他从来平淡如水,毫不张扬,信奉“大道无术,大德无名,大智无谋,大勇无功”,没有丝毫的沾沾自喜和盛气凌人;即使是面对“被秒杀”的爱情,他也没有扭扭捏捏,惺惺作态,而是连“撒谎”都让人觉得温润可爱,“一派真诚,一派无邪”。王蒙的多才情、真性情,征服了作者,“只有欣赏的份”,也折服了读者,“总有一份感动”。

三是真心赞美王蒙的友情。王蒙集高官与文化名人于一身,所交往的朋友也多半是社会贤达和文化名人,袁行霈、严家炎、孙玉石、、谢冕、刘诗昆、关牧村、李谷一、王馥荔、苏民、刘秉义、杨春霞,文章点出了一大串如雷贯耳的名字,还有作者本人和她的先生刘梦溪等等多不胜数的名流贤达。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名人相聚,谈论的不是事关国计民生的国家大事,就是“曲高和寡”的风流雅事,但是在祖芬先生笔下,这些大事、雅事却不占主角,有的是朋友之间的拉家常、叙旧事,甚至不乏絮絮叨叨、插科打诨、取笑逗乐,全然没有俗吏的霸气和名人的傲气。此情此景,作者不禁感叹,“老友叙旧,天凉好个秋,虽说君子之交淡如水,知否知否,从来白水胜美酒”!“以心相交,成其久远”,其斯之谓欤!

笔者与陈祖芬先生素未谋面,却有幸接待过王蒙先生。四年前的五月七日,笔者所在的学校开设“文化名人大讲堂”,请王蒙先生来讲学,题目是《老庄与我们》。王蒙先生抓住老庄思想核心,把握当今时代脉搏,融通古今,旁征博引,妙语连珠,风趣幽默,给笔者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如今再读祖芬先生的《天天向上是王蒙》文章,这种印象进一步加深了。老而弥学,笔耕不辍,不时向读者、向时代奉献精品佳作,还永远保持着一颗乐观向上的“童心”,高吟“八十而青春万岁”,这样的王蒙,怎能不让人“一直有一种目不暇接的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