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人物

“红旗团支部”15广电编团支书王一淳:荣辱与共,一同成长

作者: 454 发布时间:2017-06-01

(通讯员 陈莹峰 周瑶 符滢珺)对于15级广播电视编导团支书王一淳来说:“五四精神,就是青年要在组织中,在制度下,最大限度地开发自己的潜能。”将团队建设与思想教育融入到学习、活动中,并辅之以制度为工作开展的保证,15级广播电视编导团支部很好地建立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个体命运与集体利益紧密相连,组织中的每个人都是荣辱与共,一同成长。

“之所以能获得红旗团支部,最重要的应该是我们很注重团建工作,并取得显著的成效。从思想引领和思政教育的角度出发,我们举办了不少有创意的活动,比如结合一学一做,开展主题团学活动。”以活动为平台,团员之间有了更多沟通交流的机会,无形中建立了情感联系,形成了共识,为工作的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将活动举办与专业学习相结合,能够让团员在活动中收获知识、自信与成就感,从而激励他们更积极、更投入地参与活动。“我们是学广播电视编导的,大家都在学习和掌握拍摄视频的技能,并且需要实际操作和锻炼的机会。因此,当我们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候,团员们自发地拍摄了六部以‘爱国’为主题的宣传片,而且拍得很有趣。将党团的精神融入到专业领域,这类活动的开展也是我们今后团建工作的方向。”

然而,活动的开展总有会面临难题的时候。尤其是面对团支部团员人数众多的情况下,如何协调与安排大家的时间,让团员们愿意放下私人的事务,加入集体的行列,这在活动开始前必须解决的。王一淳认为:解决的关键在于“调动活动参与的热情”与“完善活动举办的制度”。

“首先,要调动起团员们参与活动的热情,而这种热情来自于集体的凝聚力。”如果把集体的建设与发展看作圆心,凝聚力就是圆的半径;凝聚力越强,半径越长,集体的同心圆也就能越画越大,更多的人环绕在圆心周围,为集体的未来而奋斗,为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凝聚力是在日常中,在一点一滴中形成的。大家都住在一起,寝室内有室友,寝室外有团员,一起生活,一起工作,一起学习。在一起久了,活动有了,交流多了,理解深了,这种凝聚力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集体中的凝聚力,实际上就是团支部内共同生活的同窗情谊。

“另一个就是制度的建设。比如我们的工作例会制度和公示公告制度,要求每个月在召开团支部大会前一定要在大群里进行公示,给团员里安排私人事务和个人活动的时间,也给一些突发状况的发生留有缓冲和解决的余地。”但为什么会想到把这些工作流程以“制度”的形式给确立下来呢?王一淳说:“主要还是因为有集体的凝聚力。制度的确立并不是刻意地去怎么做,但就是因为有这个团体在,有一群团结的、共同生活前进的团员在,你会觉得这一切都那么好,会下意识地建立并遵守制度让这个团体变得更好。”制度的建立保证了活动的举办,活动的举办增加了凝聚力的聚集,凝聚力的聚集反过来推动制度的完善,三者互为补充,形成良性循环。

把团支部这个“小集体”放入共青团这一“大组织”中,定位虽不同,但发展的目标和发力的核心是一样的。“共青团是一堵城墙,我们团支部就是一块砖。只有墙砖越坚硬,城墙才能更牢固;只有我们团支部建立得越好,整个共青团才会发展得更好。我们每一个团员,都愿意去促进团支部和共青团的共同成长,并努力地向党组织靠拢。”

每一个组织的领导者都会做这样的思考:在“我们”中是否会吞没属于“我”的特性?倘若不会,那又如何在保证组织内部机制顺利运行的同时,激发个人潜能,发挥个体特性,让每个人都能在集体中找到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呢?15级广播电视编导给出了很好的回答:搭建沟通的平台,制定有力的制度,加强内部的向心力,每个人都能在集体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定位,并且发现新的自我价值。没有部分,无以谈整体,集体的进步和前行离不开每一个个体的努力和奋斗。正如王一淳最后所说的:“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能在组织中挖掘到自己的潜能,并爆发出自己的个性,集体就能不断前进。”

(编辑:杨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