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留声

赵玉明:我与中国广播电视史(三)

作者:赵玉明 936 发布时间:2018-01-09

1978年,我国恢复招收和培养(硕士)研究生制度。当年,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和刚组建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开始招收新闻学专业研究生。当时,我应温济泽同志的召唤,参加了新闻所招收研究生的部分阅卷、口试和录取工作。受此启示,我向学校建议明年广播学院也应该招收研究生。后果为所愿。

1979年春,广院发出招收研究生的信息。当时,招生政策比较宽松,像我这样的“文革”前大学毕业刚刚定职为讲师的也可以招收研究生。同时,在读的77级大学生,经学校同意推荐也可报考研究生。我在为新闻系77级讲广播史课时,郭镇之的一篇有关延安广播传统的作业引起了我的注意。我决定推荐她报考广播史方向的研究生。经学校同意后,她报名考试合格被录取为广播学院第一批两名硕士生之一,成为我指导的第一个广播史方向的硕士生,我也有幸成为广院第一批硕士生指导教师。由此,从训练班起步开办20年的广播学院在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工作上迈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从1979年郭镇之开始至1998年,我共招收和指导了新闻学专业广播电视史方向的硕士生十人,先后经答辩合格均获得硕士学位,现将其姓名、入学年份和论文选题列表如下:

  

  

论文选题

79

郭镇之

论旧上海民营广播电台的历史命运

84

哈艳秋

伪满广播简论

85

  

中国国际广播宣传改革探析

87级

  

广播电视法刍议

喻山澜

新时期中央电视台新闻改革探析

88

  

论十年来中国大陆的广播电视广告

91

徐晖明

广播电视志刍议

94

范晓晶

民国时期广播报刊研究

95

  

中国大陆唱片业研究

98

赵琳琳

新时期中央电视台经济节目发展研究

这里需要说明的有三点:

第一,1980年起学校规定讲师将不再招收硕士生,故1980-1983年我未招生。1983年晋升为副教授后,1984年又开始招生。1988年晋升教授后,继续招收硕士生至1998年。

第二,1989年,我调到学校担任副院长。作为首个指导硕士生的校领导,为保证行政领导工作的时间,决定少招研究生,原则上毕业一个,再招收一个。故1989-1998年十年内只招生四人。担任校领导后,我之所以仍在招收硕士生并承担相应课程,主要出于两点考虑,一是参加学校领导工作是短期的。退下来后,仍然要从事教研工作,故不宜中断。二是作为分管教研工作的校领导,直接参加教学工作,有利于了解情况和做好相关的工作。

第三,1999年我开始招收博士生,从此停招硕士生。

另,在此期间新闻系还先后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开办了两期研究生班(85级、87级),同时开办了一期新闻学助教进修班(87级)。我为各班主讲了广播史课。

我首招的研究生虽然只有一人,但是却是一项新的工作,不但我没有经验,从学校来讲,如何培养研究生也是一项正在探索的工作。我的教学方法和道路是边教边学,边学边教。从何着手学呢?我一方面借助从1978年起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参加有关活动的机会,旁听当年新闻界的有关领导胡绩伟、安岗、钟沛璋、温济泽、戴邦、熊复和方言等同志关于党的新闻事业光辉历史、优良传统和正反面的经验教训的讲课(听课笔记我至今尚保存着)。一方面到人民大学向甘惜分、方汉奇老师请教指导研究生学习的方法,然后结合广播史的教学内容加以融会贯通,付诸实践。

指导研究生学习,我的主要体会有两个方面,一是鼓励学生进一步掌握和提高文史和外语的知识和技能,打好基础功底。另一方面是在广电史的一般基础上,鼓励学生就广电史相关章节,提出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师生共同探究,写出相应的研究文章。经过几年的指导广电史方向研究生的教学实践,1988年,我起草的《中国广播史研究》教学大纲(草案)分为四个单元,依次为前言(包括中国广播史研究进展概况和研究的意义和方法,广电史料检索法和案例)、旧中国广播史研究、解放区广播史研究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广播电视史研究。并将广电史料检索法和案例附后,供参考。

指导研究生学习和重头戏之一是关于学位论文的选题。我的做法是,其一研究生可根据自己学习方向和兴趣,自主选题,经师生沟通后最终确定,如表中孙鸥、喻山澜和赵琳琳的选题;其二是我根据学生的情况和广电史研究的缺项提出选题,经师生沟通后最终确定,如哈艳秋,她会日语,伪满广播研究尚是空白。另如李琦、袁军、徐晖明、范晓晶和梁波的选题都是为填补广电史研究的缺项而确定的。后来的实践证明,这样做,一方面确保了论文的质量和水平,同时也丰富和充实了广电史的教学内容,可谓教学相长、师生两益。上述十人除一人推迟半年答辩外,其余均如期毕业并获硕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