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关注

高校社会实践怎样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作者:刘亦凡 1853 发布时间:2019-02-28

  “子牛杯”选题分析

  “子牛杯”选题涉及领域广泛。对历届作品标题进行词频分析,发现教育类选题数量位居第二,“小学”“大学”“学生”等关键词高频率出现。(图中词语字号越大代表出现频率越高)

  学生在确定“子牛杯”选题时,更倾向于联系时事热点。

  2018年

  改革开放40周年

  第12届“子牛杯”入围作品中,2篇涉及该话题

  2017年

  “媒改气”在北方持续推进

  涉及该话题的作品获第12届“子牛杯”一等奖

  2016年

  河长制全面推行

  涉及该话题的作品获第12届“子牛杯”一等奖

  2015年

  家庭医生话题备受关注

  涉及该话题的作品获第12届“子牛杯”二等奖

  2014年

  共享单车出现

  第12届“子牛杯”入围作品中,1篇涉及该话题

  2013年

  “精准扶贫”概念提出

  第12届“子牛杯”入围作品中,2篇涉及该话题

  数据来源: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新传时报》融合新闻组

  每逢寒暑假,大批高校学子都会走出校园,奔赴全国各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与课堂教学不同,社会实践将学生放在实际情境之下,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因此日益受到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5月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就对广大青年提出了“要力行,知行合一,做实干家”的希望,强调“不论学习还是工作,都要面向实际、深入实践,实践出真知”。

  如何使高校社会实践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让社会实践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共同实现育人目标?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子牛杯”社会调查征文比赛,或许能够给予我们启发。——编者

  回顾“子牛杯”的创立,镜头要拉回12年前。

  2007年,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1985级校友、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回访母校,向新闻学院教授曹璐、陈作平提出了举办社会调查征文比赛的希望。“我们聊的时候觉得,现在的孩子不接地气。”白岩松回忆,当时的方向很明确,希望教育能使学生了解国情、接地气。而让这个“方向”落到实处的“方法”,就是社会调查。

  此后,学院落实设想,为这项活动取名“子牛杯”,倡导学生学习“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踏实精神,并于当年启动征文。截至目前,“子牛杯”已连续举办12届,收到的参赛作品累计千余篇,成为大学生关注国情民生、社会热点,锻炼调查、研究和写作能力的平台。同时,“子牛杯”也因其科学的运行制度和与专业规律、育人目标的高度契合,成为新闻传播学专业课堂教学的有效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