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中国高校智慧图书馆(馆长)论坛暨‘印记中国’走进高校首展活动”在我校召开

发布时间:2019-11-26浏览次数:1075文章来源:图书馆

(通讯员 杨凤 摄影 王雷亭 方嘉仪 肖雪 胡庭瑜 )11月18日上午,中国图书馆学会指导,北京地区图书馆工作委员会、北京地区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保障体系(BALIS)、中国传媒大学等单位共同主办的 “首届中国高校智慧图书馆(馆长)论坛暨‘印记中国’走进高校首展活动”在中国传媒大学图书馆隆重开幕。中国传媒大学校长助理王志主持开幕式。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院长骆芃芃、北京市教育委员会高等教育处正处级调研员荣燕宁、北京歌华文化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春雷、中国传媒大学党委副书记姜绪范、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管理中心副主任陈凌、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图书馆馆长张甲、复旦大学图书馆副馆长张计龙、南京大学图书馆副馆长邵波以及来自全国近60家高校图书馆负责人以及相关专家、学者等百余名代表出席活动。

论坛开幕式上,中国传媒大学党委副书记姜绪范代表学校致辞,对各位领导与嘉宾的到来表示欢迎和感谢。姜副书记表示,高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资源中心,是学校学科建设的重要保障,对于支撑学校教学科研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国传媒大学图书馆作为校园文化中心,是展现校园文化、凝聚广大师生的精神家园。学校图书馆充分利用传媒历史文化资源聚集优势,打造国家级传媒文化与历史的交流、展示平台,更好服务于学校“双一流建设”,服务于建设世界知名高水平传媒大学的奋斗目标。

北京市教委高教处调研员荣燕宁在致辞中谈到,多年来,北京地区高校图工委致力于高校图书馆资源的共建共享,在推动北京地区高校图书馆数字化、智能化服务水平的提升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唉BALIS馆际互借、原文传递、联合咨询等服务业务外,还举办了各种专业培训、研讨会,与成员馆密切沟通,促进华北地区高校图书馆的交流合作,成果丰硕。“印记中国”篆刻展进高校活动首选中国传媒大学,就是把美育教育、艺术教育、实践教育、沉浸教育等送到师生们面前,这将大大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鉴赏水平,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坚定文化自信、实现文化强国做出新贡献,奉献新智慧。

北京歌华文化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春雷在致辞提到,高校图书馆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阵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国家图书馆老专家们回信中指出的那样,图书馆是国家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滋养民族心灵、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场所。对于高校而言,图书馆是学校深厚学术和文化积淀的重要标志,不仅集中体现大学精神,更承担着知识传承的使命。希望通过这次“印记中国”走进高校巡展活动,进一步加强与中国传媒大学这样拥有知名高校图书馆、博物馆的学府开展深层合作,利用各自优势资源推动社会主义优秀文化的弘扬、传播和继承。

开幕式上,中国传媒大学图书馆、传媒博物馆、校史馆馆长潘力宣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院长骆芃芃致辞。骆院长在致辞中指出,“印记中国”219余件饱含对伟大祖国无比热爱的篆刻作品和“印记中传”65枚记录中传风雨历程的印章相呼应,共同展现了一幅幅祖国壮丽的华彩篇章和一段段学校师生奋斗的故事。

开幕式还进行了“首届中国高校智慧图书馆馆长论坛暨‘印记中国’走进高校首展”揭幕仪式。此次展览包括“印记中国(1949-2019)―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众篆刻作品展”和“印记中传—中国传媒大学建校65周年主题展”两部分内容。

在论坛学术报告会中,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智慧化图书馆的创新与实践”从不同层次和角度对新时代中国高校图书馆面临的发展困境、发展思路和实践途径进行了深入交流。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管理中心副主任陈凌以《数据自管、业务自组、模式自选——智慧图书馆服务平台建设的目标与途径》为题、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图书馆馆长张甲以《数据、空间、智能、图书馆的深度变革和挑战》为题、复旦大学图书馆副馆长张计龙以《大数据时代的科学数据管理与服务》为题、南京大学图书馆副馆长邵波以《新一代高校图书馆服务平台构建及对智慧图书馆建设的再认识》为题分别做了主旨报告。

在论坛的专题发言环节中,西安科技大学图书馆馆长赵晓光,腾讯原创部负责人杨华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图书馆副馆长黄小强,阿法迪公司 CTO张耀,中国传媒大学数据科学与智能媒体学院脑科学与智能媒体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戴志强,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乔晓东,中国传媒大学图书馆副馆长侯新宇,北京一博千禧科技有限公司CEO唐春晓,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教育中心主任鲁天龙,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工业设计中心长吕继刚,江苏交广网总监孙锴,易游无线科技(北京)有限公司CEO谈星东等嘉宾分别就智慧图书馆的建设、实践经验和先进成果等进行了深入探讨。

本次论坛的演讲嘉宾聚焦创新,从多个维度分享、解读了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发展的新思维、新方法、新策略、新角度。演讲内容引发了与会者的深入思考和热烈探讨,切合实际又放眼未来的专业智慧为中国高校图书馆事业发展献策献力。

(编辑:王雷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