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卫酉祎 摄影 刘佳雨)12月25日下午,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重大建设项目《基于全媒体的中华经典诵读作品融媒体传播及平台建设》开题启动会在中国传媒大学顺利召开。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副司长王晖、宣教处处长张艳,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基地秘书处)副研究员袁伟,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原司长姚喜双,教育部语文出版社副总编辑王翠叶,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刘永厚,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副院长、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秦瑜明,中国传媒大学国家传播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外人文交流宣传研究中心主任张磊等专家学者出席。项目负责人、副校长段鹏和项目组主要成员喻梅副教授、宋凯教授、邹煜教授及部分师生参加会议。会议由中国传媒大学科学研究处副处长宋金宝主持。
段鹏副校长代表项目组从项目总体思路、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预期成果等方面作了详细汇报。他提到,该项目将依托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专业优势、融媒体中心的云平台支持以及技术团队的助力,构建中华经典诵读作品融媒体资源库并搭建相应的融媒体传播平台,从而进一步丰富中华经典诵读作品内容资源,优化并创新语言文字和中华经典的宣传推广。他表示,平台生态建设将以内容为核心,坚持“内容为王”,围绕中华经典传播,制作出有价值的内容产品。
姚喜双教授首先肯定了项目的总体研究思路,认为该项目具备技术、人才、内容、平台等多重资源优势,对探索中华文化传播新路径具有重要意义。针对项目的下一步工作,他指出要充分贯彻落实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以“高质量”为核心要求,既要保证平台建设的高标准,也要保证资源库作品的精品化;要进一步细分任务,突出重点建设方向,明确阶段性目标,高效率实现预期目标。此外,姚喜双教授还特别强调,要深刻认识到中华经典作品所承载的文化价值,辩证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把握中华文化所凝聚的民族精神与理想信念。
与会专家对项目团队的前期工作、技术优势等给予了充分肯定,并一致建议,重点从传播路径和模式上进行探索,紧紧抓住项目的应用导向性,依托学校的科研优势,以融媒体技术为依托,开发出更多具有公益性的副产品,实现从理论到应用的转化;要善于汇聚和整合已有优质资源,突出优秀的红色经典作品,加强各平台之间的协同合作;努力打造文化传承推广的四个“新语态”——口语语态、形式语态、技术语态和社会语态,结合语言文字推广经验,创新媒体传播形式;开展具有针对性的传播活动,使中华经典诵读成为民族认同、社会认同的关键一环。
王晖副司长在总结致辞中对学校推进中华经典诵读作品的融媒体传播探索给予充分肯定。他指出,该项目对于提升中华文化的传播效能具有重要意义。在融媒体平台的内容建设方面,他强调,要明确项目建设周期任务,聚焦建党100周年重大主题,充分发挥项目优势,围绕中华经典诵读的融媒体传播及平台建设等中心任务,将项目的理念落地;同时要紧扣“内容为王”,利用融媒体手段,实现中华经典作品的传承推广效果最大化。他表示,该项目作为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首批四项重大建设项目之一,得到了评审专家的广泛认可,希望项目团队再接再厉,高质量地完成研究任务。
(编辑:阎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