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网
融合服务门户| 登录| [ENGLISH]

今日推荐

廖祥忠:科技强势背景下数字艺术类专业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来源:中国传媒大学    2021-06-21   作者: 浏览量:1258

习近平总书记4月19日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美术、艺术、科学、技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当下,新科技正不断与数字艺术产生新的跨学科碰撞,数字艺术的生产方式及受众审美趣味正在发生剧烈变化,呈现出集成创新、多点突破、交叉融合的发展态势。与此同时,科技在社会生态体系中的日趋强势,致使其“非理性”特征日益突显,如何实现艺术的创新并守护人的价值已成为时代课题。

1.提炼“国潮”文化与时代精神,在网络虚拟社会与二次元文化空间中打造中国文化记忆,努力探索中国当代文化的时尚表达与国际传播范式。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更好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

随着中国文化自信的确立,“国潮”正逐步成为年轻人的文化新宠,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将“国潮”作为追求并表达自我情怀和文化态度的新形式。此外,随着互联网与智能媒体的普及,虚拟网络空间与二次元文化业已成为孕育、承载、传播当代文化符号与新文化样态的核心场域。动画、游戏、数字交互艺术等颇受年轻人热衷的艺术形式,尤为适合将中国文化、中国艺术和中国美学引入其中,通过形式与内容的创新不断为中国文化注入全新活力。

为此,我们需要从中华文化中系统提炼出文化基因与美学符号,运用先进数字技术手段与时尚国潮内容,实现在数字艺术中的共情表达与艺术传播,让世界人民对当代中国产生文化认同与情感记忆,助力实现中国文化的时尚表达与国际传播。

2.智能科技的快速发展正不断触发动画与数字媒体艺术的形态演化以及产业生态变革,专业建设亟需认知升维与跨学科交叉发展落地。

近几年来,数字艺术领域不断涌现出崭新的艺术形态与业态。通过智能科技赋能,动画与数字媒体艺术呈现出跨媒介形态、多感官体验、高沉浸性等特征,分布式艺术创作与生产将成为主流方式,越来越多的公众能够参与到动画与数字媒体艺术创作中。

动画与数字媒体艺术教育的创新发展不是生硬的多学科叠加,而是面对新技术所引发的数字艺术新现象、新问题和新变化的一次认知重启与认知升维。在学科实践中,需要与设计思维、艺术思维、数据思维、工程思维深度融合,进行系统性教育模式再设计,并亟需建立起能够落地实施的交叉学科组织机制与发展范式。

3.正视科技对人文社科领域的赋能与影响,强化文史哲功底,坚守中国精神,在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中国力量、守护人文情怀,探索中国文化的当代表达、人文记忆与世界意义。

新文科是当科学技术强势嵌入人文社科领域之后,为文科领域带来的重大变化。同时,在整个人类社会生活当中,科技和人文早已“在山顶汇合”,并在智能媒体时代中相互浸润,无法分离。因此,我们必须从思维上接受科技并正视科技对人文社科带来的重大改变,不应排斥,更不能躲在文科惯性思维中因循守旧、故步自封。

智能科技与数字艺术在为人们带来诸多好处的同时,也带来了人机关系、现实社会与虚拟网络社会关系的新变化和新挑战。新文科的使命就是构建一个中国学派的、能够通行的、世界能够接受的文史哲体系。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立场,遵循价值理性逻辑,强化文史哲功底,坚守中国精神,加强伦理教育。通过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与力量,守护人文情怀;通过与业界合作探讨职业规范,守住伦理底线,避免技术宰制下的人性沉沦,技术专制下的媒介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回信中写到: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让世界更好认识中国、了解中国,需要深入理解中华文明,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深入阐释如何更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回答好这一重大课题,需要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共同努力,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提升中华文化感召力,这也正是我们新文科建设的核心目标。

“大讲堂”是教育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重大举措,是新文科落地的重要抓手与深入发展的助推器。大讲堂的设立获得各位教指委委员们的高度评价与积极参与。授课委员们全力备课,不断打磨并迭代演讲内容。“大讲堂”的开设,深度契合了我国新文科建设的创新发展需求,将有效聚合起国内外专家智慧,形成协同育人合力,这是新时代培养优秀人才的行业需要,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是我国实现文化强国与民族复兴的时代需要。

(本文为教育部动画、数字媒体专业教指委主任委员,中国传媒大学党委书记、校长廖祥忠出席“中国艺术大讲堂”启动仪式并发表的题为《科技强势背景下数字艺术类专业教育的创新与发展》的讲话内容)

中国传媒大学官方微信
中国传媒大学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