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网
融合服务门户| 登录| [ENGLISH]

今日推荐

赵莹:与人民同心同行,抒写时代发展的铿锵足音

来源:中国艺术报    2022-01-26   作者:赵莹 浏览量:431

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向广大文艺工作者提出了五点希望,为我国文艺繁荣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点希望中提出“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坚守人民立场,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艺术的最高标准,创作更多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让文艺的百花园永远为人民绽放”。

“文者,贯道之器也。”文艺作品其重要价值在于“构建”功能——能够构建一种有利于当代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和人类进步的“价值环境”,而这种“构建”的创作主体、艺术形象和审美客体都是“人民”。从创作实践来看,我们要从“人民视角”“人民情怀”“人民风采”三个方面坚守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用多种多样的文艺形式和丰富多彩的文艺作品,铸牢中华文脉、展现时代新风。

第一,要坚守人民立场,文艺“源于人民”,要以“人民视角”描绘时代的真景、真情、真理。“文学即人学”是对文学人性品格的肯定,文艺作品亦然。文艺作品是人类思想、认知、情感和实践的艺术化表现,具体到文艺作品中,可表现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等关系的认知与处理方式,所有“关系”中,人俱是核心。从文艺作品审美过程角度分析,无论何种文艺作品类型,创作者是人,欣赏者是人,内容则是以“人”为圆心的各种“关系”的表现与相互作用的体现。而文艺创作过程实则是以“人”为主体的“寻真”的过程——探寻表达创作者的真情实感,思索表现以“人”为圆心的各种“规律”的真谛,激发欣赏者的情感共鸣和思想认同等等。

孟子有一段话:“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耳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孟子·告子上》)《乐记》也指出“礼辩异,乐和同”“礼节民心,乐和民声”“乐者,通伦理者也”。可以看出,人虽各异,但有着共同的感受,“口、耳、心”均有对美感、对义理的共同认识,而以“乐”为代表的文艺作品,则可以发挥“和民声”“聚民心”的重要作用。优秀的文艺工作者,要把“人民是文艺之母”的理念贯穿于心,用“人民的眼光”“人民的视角” ,用高超的艺术手段“先得我心之同然耳”,展现人民的审美价值观,创作属于人民的文艺作品。

第二, “人民情怀”,要求文艺创作者要具有广阔、高格的审美心胸,用深情厚谊为时代和人民放歌。人民,由具体个人组成,但绝不局限于某一个人、某一类人,而是最为广大的人民群众。“人民情怀”对文艺创作者的审美心胸至少有三个要求:首先,创作者应有广阔的审美观照,拥有关注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审美胸怀;其次,创作者应满含对“人民群众”的深情厚谊,深入了解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乐其乐,悯其悲,与“人民”共情,与“人民”同心;最后,创作者要拥有为广大人民群众代言的“气力”。气,即创作者的气魄、气度;力,是创作者的“功力”,以及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气力”越足,则文艺作品的生命力和影响力越远大、越弥久。正如清代诗论家叶燮在《原诗》中阐述的“吾又观古之才人,力足以盖一乡,则为一乡之才;力足以盖一国,则为一国之才;力足以盖天下,则为天下之才。更进乎此,其力足以十世,足以百世,足以终古,则立言不朽之业,亦垂十世,垂百世,垂终古,悉如其力以报之”。只有把创作眼光投向历史、投向世界、投向全人类,用广阔的视野、高格的境界和最广大的人民情怀,跳脱出个人的小情小调和喜怒好恶,“把自己的思想倾向和情感同人民融为一体,把心、情、思沉到人民之中”,才能创作出引领时代潮流、充满人性光辉、具有思想冲击力的“人民文艺”。近几年热播的一些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赢得广大观众喜爱的重要原因是对电视剧传达的价值观的认同。可以说,这些根植于精神价值层面、历经几千年的发展传承,得到历代中华儿女广泛认同的中华文明,是文艺作品创作、创新的根本与源泉。文艺作品以文弘业、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用吸引人的故事、可亲可爱可敬的人物形象、向上向善的优良品格,勾勒出新时代中国的真实图景,生动描绘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人民大众,展现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才能够抒写自强自信的时代新风。

第三, “人民风采”,要求文艺创作者要用中华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展现当代中国“气象万千、多姿多彩”的时代风貌。人民,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共性,是当代中国人集体无意识的民族观念、民族性情,以及由人民展现出的鲜明的时代“风骨”。个性,则是时代“风骨”体现于具体审美意象中的个体“性情”,即一个个鲜活的“文艺形象”。“气象”作为一个美学范畴,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做过专门的论述,他认为,“诗之法有五:曰体制,曰格力,曰气象,曰兴趣,曰音节”,“唐人与本朝人诗,未论工拙,直是气象不同”。严羽所说的“气象”,是指透过作品中的审美意象所呈现出的思想格局和精神风貌,其中既包括诗人的思想格局、精神风貌,也体现了所属时代的整体的社会思想局面与精神气概。“气象万千”要求文艺作品要表现当前大时代的新风貌、新特征,具有广大、高远的审美特征。电视剧《山海情》是2021年播出的以脱贫攻坚为主题的电视剧,以福建对口支援山海固的发展脉络为主线,穿插涌泉村不同村民的命运变化,通过特写一个小山村展现中国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的伟大画卷。题材宏大,但是视角接地气,家国同叙,迅速在全国范围内引发共鸣与好评。

“多姿多彩”一方面强调文艺作品要表现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都市、乡村、城镇,青年、儿童、老人,以及各个民族、三百六十五行都应成为文艺作品的表现主体。正如《淮南子》中所叙:“佳人不同体,美人不同面,而皆说(悦)于目”“秦、楚、燕、魏之歌也,异转而皆乐;九夷八狄之哭也,殊声而皆悲。”文学艺术与美感体验是多样化的存在,“各美其美” ,才能“美美与共”。另一方面,文艺作品要真实生动、活灵活现、有血有肉地反映绚丽多彩的时代画面。通过发掘代表时代精神的新现象和新人物,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所希望的“以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美学风格,塑造更多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的艺术形象,为时代留下令人难忘的艺术经典” 。电视剧《装台》改编自茅盾文学奖获得者、著名作家陈彦同名小说,讲述一群不为人们所关注的“装台人”的喜怒哀乐,深度、立体地还原普通劳动人民的生活常态,陕西风味十足的美食和方言满满都是热气腾腾的烟火气,引发了跨圈层观众的情感共振,自上映后,好评不断。在艺术创作中,反映社会现实既要广阔全面,又要涉笔成趣,才是“人民风采”的真实反映。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仁义礼智信”的传承者;人民是时代的创造者,也是“真善美”的抒写者。用“人民视角”“人民情怀”展现“人民风采” ,用“人民文艺”展现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文艺精品,是文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使命与责任。作为文艺理论和评论工作者,要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指导下,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艺术的最高标准,继承发扬中华美学精神,构建中国特色评论话语,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文艺理论与评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助力我国文艺事业繁荣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首届全国文艺评论领军人才培训班学员)

(编辑:尚新英)


中国传媒大学官方微信
中国传媒大学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