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

孟学珂:校园的绿

作者:孟学珂 790 发布时间:2014-09-30

爱上中传可以有很多个理由,其中之一便是生长在那里的花草树木,我真是太喜欢中传的绿地了。一进正门便能瞧见主楼前面的那片空地上,汇聚成三米高水柱的圆形喷泉,水声飒飒,水雾在阳光下折射出彩虹的色泽。喷泉的左右两侧是对称的绿地,几株青松齐齐排在两边,一年四季都保持着挺拔和旺盛的生命姿态,枝干自由地舒展至极限,墨色的绿浓得化不开。新盖的2号楼西侧与4号公寓旁也用架子支起了几棵小松,它们移至新居不过二三年,就像新来的后辈一样,少了几分威严,但是文静乖巧,放在那里倒也惹眼。不过最引人注目的松树还是中蓝天桥和1号教学楼之间那小方草坪上秃秃屹立的一株老松,它的构造很奇特,中间整个树身好像被劈开了似地分成两股粗壮的枝干,互不干扰又相互依存。它放在那里真是太合适了,树太多杂乱,若没有它那个空间又显得空洞,它的存在使中蓝女生从睡眼惺忪到认真上课有了一个清新的过渡。它没有主楼的那几株挺拔高耸,但它独独长在那里,不依靠任何支架,自己一个劲地开枝散叶,树下掉满了枯黄的针叶,但是很快又有一茬新的嫩芽露了个尖,它仿佛代表着生生不息的繁衍交替,傲然检阅着天桥来往的行人。

校园里能与苍劲深邃的青松气质相匹配的,大概要数中蓝路两旁高大挺拔、绿叶婆娑的白杨树了,这些树大都有四五十年的历史,见证了学校的沧桑变化。学校梧桐树众多,很多已经是合抱之粗,梧桐的绿同48号教学楼西侧路边栽种的大树一样朴实无华,岁月的刻痕,风霜的积淀都让它们无声地守护身下这片土地以及生活在土地上的人,只有偶尔呼啸的风引来树叶之间的摩擦,浑厚而低沉的声音仿佛来自另一个时空。那些树就静静地立在那里,与学校同步成长,注视着一届届的学生在这里开始梦想的航程,留下他们永不磨灭的记忆,又目送他们离开校园,踏上人生新的旅程。

最大气的绿莫过于图书馆前原来的那一片草坪了,绿得那么整齐,那么纯粹。从四十八教的九楼鸟瞰东侧这片区域,这大片大片的绿草像是有按摩功能一样,让眼球不自觉地放松,视野也变得清明了。它又被精心设计安置在图书馆的前面,大片的绿色与气势磅礴的现代建筑相得益彰,最真实反映了大学校园的文化氛围。如果说图书馆是一所大学的文化符号,那么与它相称的草坪就是这所大学的环境符号。最妙的是草坪的角落还栽着两三株老树,雄健的根裸露出地表,于是脑海里不自觉地蹦出这样一幅图画:热烈的太阳灼烧着土地,草坪的大部分反射出耀眼的绿光,穿着牛仔裤素色衬衫的年轻人,靠在树荫下乘凉,头上是聒噪不休的鸣蝉,树叶遮挡住逼人的日光,在青年的脸上投上斑驳的阴影,而主角正在小憩,自然垂下的手旁放着一本《传播学概论》。他在图书馆里泡了太久,需要出来换种呼吸方式,他与经过这里的任何学生一样,对自己的人生有期待,有梦想。陪伴着青年实现梦想的正是那树身坚硬的质感以及绵密整齐的草地,绿得令人身心舒畅,让人充满精神继续奋斗。

最优雅的绿便是小桥流水周围栽种的秀木了,2号楼前有一处别致的人造湖,面积不大,但是曲线很流畅,曲折蜿蜒,美得新巧;东侧堆砌几块假山石,有瀑布从顶部倾泻而下,冬天会结成冰柱,洁白的冰晶煞是好看,假山旁边建一座小亭,名曰“至善亭”,亭周围栽满细竹,夏天瀑布溅起的水花叮咚作响,与碧绿的翠竹相映成趣,颇有小石潭的清幽雅致。岸边栽植着几株垂柳,婀娜袅袅,泛着调皮的嫩绿,深得小孩子的垂青。白天学生们在亭子里谈笑风生,旁边有几个孩子在桥上玩水;晚上年轻的情侣吹着夜风呢喃,不远处还有几个居民在踢毽子,美好而和谐。开败的玉兰花在泥土里发黄腐烂,为新陈代谢贡献着自己最后的生命,展现着花朵的尊严,而它的叶正明亮地与风共舞。

最宁静的绿要数353648号楼包围着的那片区域了,细直的翠竹,平整的草地,优美的梧桐,以及挺拔的白槐树。那里几乎每棵树上都有鸟窝,被层层叠叠的树叶遮挡住,成为鸟儿遮风挡雨最为安心的庇护所。时不时得就会听到不知从哪里冒出来的鸟鸣,上下起伏,连续不断,诠释着“鸟鸣山更幽”的意境。那片区域被建筑物包围着,隔绝了外界的喧嚣热闹,只有高大树木落下的阴影填满了角落。中传学生活动众多,有趣与热闹是出了名的,很难想象这里紧挨喧闹的西门,它的存在仿佛就是要让学生在忙碌里学会沉淀,当繁华落尽时,才是真正认识自我的开始。

60年来,学校几度更名,越来越大气,办学层次越来越高,越来越具有知名度和影响力,但是有一种价值永恒不变,它就是学校的精神,这种精神不断被创造、被传承,被发扬光大。有人说,看一所大学的质量一要看图书馆二要看种的树,两者都是历史积淀的证明。那些可爱的、大气的、优雅的绿色正和这所蓬勃发展的学校一样,把最美的自己绽放在世人面前,同生活在这里的人一起,炽烈地追逐梦想,燃烧着灿烂的青春。在被浅绿和深绿包围着的空气中,如果你慢慢静下心来,就会听到阳光流动的声音。褪去浮躁,沉淀自己,做一个有社会良知而自省的媒体人,且行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