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宫潇)7月17日下午,由我校媒介与公共事务研究院主办的“中美关系与国际传播”学术工作坊圆满落幕。胡正荣副校长出席活动。
在结业仪式上,胡正荣副校长对工作坊的主题内容、课程设置、师资安排和组织保障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他指出,媒体与公共事务、媒体与公共政策、媒体与国际关系的研究是新闻传播学科日益重要的增长点,我校在这一领域的学术研究和交流活动还将进一步加强。
胡正荣副校长出席工作坊结业仪式
“中美关系与国际传播”学术工作坊为期五天,邀请了哈佛大学、波士顿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院校的知名学者及我国对外传播部门的资深专家,分为学术与实践两个板块展开交流研讨。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员、普林斯顿大学政治学博士叶敏领衔主讲学术板块,开设了《美国如何研究中国》系列讲座,系统地介绍了美国研究中国的起源和历史传承、具有代表性的学者和研究机构、经典著作和主要理论、研究方法的发展变化和其中的得失,以及对中国学者的建议。我校国际新闻研究所所长刘笑盈和国际关系研究所所长肖欢荣作为学术板块的联合主讲人,分别开设了《中国崛起与话语权的重构》、《对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展望》两个专题讲座。
工作坊的政策与实践板块由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原副主任、媒介与公共事务研究院名誉院长王国庆,中国日报社原总编辑朱瑛璜、中国外文局副局长王刚毅担任主讲,专题设置包括《如何讲述真实的中国》、《中美精英的思想分歧与共同利益》、《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媒体应当如何行动》。
丰富的参访活动也是本次工作坊的一大亮点。在外交部北美大洋洲司,徐学渊副司长详细介绍了对美外交工作的情况,并回答了学员们关心的问题。学员们还参观了蓝海电视台和伟达公关公司,了解了蓝海电视推进媒体融合、再造业务流程、构建全媒体“蓝海云”的实践,以及国际公关公司在跨文化交流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工作坊学员在外交部、蓝海电视台和伟达公关公司参访交流
参加本次工作坊的学员分别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央民族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河南理工大学、澳门大学、《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环球网、《北京晚报》等高校、科研机构和媒体,既有从事国际关系、外交学、政治学、国际传播研究的青年教师和博士生,也有在外宣媒体和相关国际组织工作的从业人员。学员们用三个“非常”对本次工作坊的特点进行总结——课程设置非常务实、授课专家非常高端、活动安排非常周到。工作坊为学员们搭建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在开拓视野、收获思想的同时,也结交了志同道合的朋友。
媒介与公共事务研究院成立于2013年4月11日,由原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迟浩田上将与时任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传媒大学校领导共同揭牌成立,是我国一流大学在媒介与公共事务领域最早建立的国际化、创新型传播智库机构。研究院致力于在公共事务、公共政策传播、公共舆论管理、新闻发布、媒体关系管理、危机传播管理、公共品牌与声誉管理等领域从事高水平、国际化的理论与实践综合研究。2015年5月,媒介与公共事务研究院与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索伦斯汀媒介政治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共同策划和举办了“2015中国新闻发言人哈佛行”活动。来自国家部委和云南、贵州等省的17名新闻发言人与哈佛大学中美关系领域的12名重量级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度交流。期间,还举行了“中国政府新闻发言人与哈佛师生面对面”活动,新闻发言人与50名哈佛师生就当下中国议题进行了互动交流。
本次活动是“媒介与公共事务系列学术工作坊”的第一期,今年下半年,媒介与公共事务研究院还将举办相关活动,主题将侧重于国际传播的教学方法。
(编辑:储钰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