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刘海燕 李熳)10月20日下午,文法学部成功举办了“教师发展与学术交流”系列讲座的第一讲,由李如龙教授系统讲述“地名与方言文化”。讲座由中国传媒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李晓华教授主持。
李如龙教授是著名的语言学家、闽南语研究专家,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普通话审音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文学科评议组成员,厦门大学中文系语言文字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传媒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首批博士生导师。耄耋之年的李如龙教授在方言学、音韵学以及地名学、社会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等方面均造诣精深。
李如龙教授的此次讲座主要展示了他花费十多年心血进行的地名研究的成果。地名标记地域位置、类别和特征,记录历史,反映文化流变,李如龙教授的地名学研究正是对这种语言专名系统进行的综合性、全方位的理论和应用研究,从地名调查、考释地名的读音、字形、词义开始,勾勒出地名研究的语言学架构;剖析了在人口密集的都市、在人口集中的县份、在新垦发地区等,不同住民类聚的地名特点和景观类型,剖析了地名系列的历史文化景观,剖析了地名的民族语言系列、方言系列以及外国侵略者为我国命名的地名等等,说明纵横两向的系统使地名比其他专名规模更加庞大、并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描述性地名、记叙性地名、寓托性地名等等经过社会应用约定俗成的地名的命名及其演变,反映了人们对居住地的认知、理解和愿望,反映了一定时代的社会意识。他特别强调事物的演变和名称的变化并不同步,研究其中的差异对了解地名和地域文化史(自然变迁、社会变革)都有重要意义。
李如龙教授将地名的专门研究工作与语言学研究的通盘思考密切结合,作为以方言研究著称的专家,他强调“方言养人”,通过对任意性地名、可论证地名的分析,清晰勾勒出汉语地名的历史发展脉络,揭示出汉语地名命名的自有特点,以及蕴含其中丰富的语言学、社会学、文化学内涵——从语言学角度看,汉语是从单音词到复音合成词,从地名生成看,是从民间地名到官方地名,从命名方法看,是从描述到记叙再到寓托,作为地域之名最基本的要求是为地定类和定位,而后的寓托是锦上添花或借题发挥。他强调地名反映了多层文化特征,反映了人类精神文化活动的共性,汉语地名地缘地名、血缘姓氏和部落首领名称三位一体,具有汉人的先民认知之始综合、具体、稳定的特点。近来兴起的现代认知语言学有关论断,在李如龙教授几十年前植根汉语土壤的研究中就已经有了明确的论述。
李如龙教授的讲座在学术观点、治学方法等方面给从事汉语语言以及中国文化研究的师生带来了多重的启发。师生们报以热烈的掌声,并在互动环节提出了一系列问题,与李教授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此次讲座开启了文法学部“教师发展与学术交流”系列讲座,该系列讲座旨在推动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学术对话与交流,促进教学与科研、学术与实践的深层次交融与互动。
(编辑:宋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