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宫潇)4月21日,由我校媒介与公共事务研究院主办、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和新浪微博共同承办的全国政务微博矩阵发展学术研讨会在成都举行。会议围绕政务微博矩阵发展建设、政务微博运营绩效评估与榜单改版,与会的全国政务微博矩阵运营代表和政务新媒体领域知名专家学者进行了开放、务实的研讨交流。
近年来,中国传媒大学媒介与公共事务研究院一直致力于探索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所带来的传播环境转型与变迁,将新媒体、新技术、新应用的媒介机制演进与政府传播和公共服务应用进行融合性的观察研究,形成了对大众传播原理、社会化传播理论体系的关键理论创新。在当前国内政务微博、政务微信等政务新媒体研究领域,媒介与公共事务研究院始终扮演并发挥着理论前哨和权威引领的积极角色。2011年,发布第一份区域性政务微博研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务微博发展报告》;2012年,公开出版《政务微博实务指南》;2013年,发布了国内第一份《中国政务微信发展报告》,2014年发布了国内第一份综合研究的《中国政务新媒体发展报告(2014)》,2016年出版了国内第一部《公共关系蓝皮书(2016)》和国内首份《中国政务微博矩阵发展报告》,并多年参与撰写社科院《新媒体蓝皮书》专题报告。其中,此次研讨会的主题“政务微博矩阵管理模式”,正是通过多年来对中国政务微博实践的先进模型“银川模式”,进行追踪式的实证研究后所形成的最新系统性的学术成果,并已成为当前主导政务新媒体发展的趋势性理论工具。
此次研讨会达成以下若干基本共识:
关于政务微博矩阵发展
1、政务微博矩阵发展模式,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和网络强国“线上线下协同治理”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全面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推进中办国办相关政策实施的重要且可行的策略方案。
2、政务微博虽具有一定媒体属性,但其根本属性不是媒体,而是政民互动与服务的线上延伸,是党委政府走“网上群众路线”的最佳捷径和公信力建设的“窗口”。各级党政部门要充分运用好政务微博,在运营中应坚持以发布为基础、互动为核心、服务为根本。
3、政务微博矩阵的积极功能和根本意义在于,提高政务微博在组织层面回应政务舆情的综合“准备度”,建立健全网民诉求表达机制、民意利益协调机制和群众合法利益的保护机制,引导网民依法行使权利、有序参与舆论、理性表达诉求、依法解决纠纷,化解社会矛盾。
4、政务微博矩阵模式是通过互动和服务来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网民参与、法治保障的新型社会治理体制和格局,是解决当前政务微博组织创新能力不足、满足和解决民意诉求期待不足,并激发政务微博传播与服务效能的系统解决方案。
关于政务微博运营评估榜单
5、由于职能、层级、发展阶段的不同,不同系统政务微博的运营各有侧重。政务微博运营评估需逐步区分党务与政务、发布与服务类账号,对账号从政务职责、所在行业、所属层级等方面进行更细致的分类化评估,广泛发现优秀活跃的基层政务微博和坚持服务为老百姓办实事的政务微博,进一步激发全国政务微博特别是基层政务微博的创新活力与服务能力,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6、公众对政务新媒体的第一期待是权威的政务信息公开与服务,政务微博的政务属性应大于其媒体属性,应为网民提供独家的政务信息,及时有效回复网民关切。政务微博需重视帖文的政务含量,鼓励多发与本职工作、本地网民需求相关的政务内容,减少不相关内容。同时倡导政务微博多发原创内容、改善内容同质化的现状,反对简单抄袭或转发热门内容。
7、积极鼓励政务微博重视微视频、网络直播等新型传播方式,努力占据新闻宣传的前沿阵地。
8、政务微博在发声、回应、与民互动时应保持谦抑包容,语言应符合公职身份和职业伦理,反对官微运营人员借政务微博进行个体化、情绪化、甚至价值倾向明显偏激的表达。在突发事件和热点问题中,政务微博通过还原事实真相、做出理性解读或符合公权身份的表态,应从为人民服务的角度出发,重在弥合舆论撕裂、促进各方的理解与共识。对于发言不当引起舆论撕裂的政务微博,将否决其带来的“数据性上榜”。
9、反对政务微博盲目追星,正如网友建言,“政务账号不该成为明星的‘粉丝团团长’”。对于一味“蹭明星热点”的政务账号,政务微博影响力榜单将采取减分、不计相关转评数据等相应举措。
10、政务微博榜单评估将避免仅靠转评数去考察运营绩效,引入网民点赞数等指标,综合考察博文的社会认同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