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时代的中国俗文学研究学术研讨会举办

来源:文法学部浏览次数:385发布时间:2017-09-12

(通讯员 王永)8月27日至28日,由中国俗文学学会、北京大学中文系和中国传媒大学文法学部联合主办、中国传媒大学文法学部承办的“数字化时代的中国俗文学研究”学术研讨会隆重召开。数十位来自国内外高校及学术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济济一堂,聚焦数字化时代的中国俗文学研究,就相关话题进行了热烈的学术研讨。

中国俗文学学会会长廖可斌教授、中国传媒大学文法学部李怀亮学部长在开幕式上先后致辞。

中国俗文学学会会长、北京大学中文系学术委员会主任廖可斌教授在开幕式上介绍了学会目前的工作进展和当前俗文学研究的前沿问题。近年来中国俗文学研究进入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在俗文学学术史的梳理和评价方面,在对俗文学的研究路径、研究方法的探索与创新方面,均取得了重要进展,“中国俗文学文献大系”的编集整理影印出版、俗文学分类目录的编纂、“中国俗文学研究丛书”的编刊、濒危俗文学样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均已逐渐提上日程,本次会议也正是学会积极应对当前数字化时代要求的必然结果。

中国传媒大学文法学部李怀亮学部长代表文法学部在开幕式上致欢迎辞。李怀亮学部长指出,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促使俗文学从生成方式、传播途径、接受过程乃至俗文学的创作理念、创作内容、文类样态等等均发生了深刻改变,并对社会心理、社会文化、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发挥传媒类专业与中文专业的综合办学优势,体察数字化社会对俗文学的重塑,利用数字化成果把握其中的脉动,探索其变迁的规律,并对此进行积极应对,是我们的共同使命与责任。

本次会议聚焦“数字化时代的中国俗文学研究”,围绕各俗文学门类数字化的进程与展望,俗文学数字化的问题与方向,文字、图像、声音与视频等不同手段的数字化及其使用,数字化资料与实物资料的复杂关系,数字化与版权,数字化资料的使用与俗文学研究之新变等分论题展开。除了开幕式、闭幕式以外,会议由五个大会发言、三场专题研讨会组成。

围绕上述会议议题,复旦大学中文系罗书华教授以《互联网时代的小说研究》为题,对数字化时代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的路径、方法、走向等为题提出了颇具前瞻性的观点。日本大东文化大学的中川谕教授则从具体例证入手,结合其多年从事《三国志演义》研究的深入思考,做了《数字化时代的古代小说版本研究》的学术报告,给与会学者极大的启发。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中国古代小说数字化事业并在国内外学术界具有广泛重要影响的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传统文化数字化研究中心主任周文业教授在会上提出了构建“中国俗文学历史地理信息平台”的宏伟构想,得到了与会学者的积极回应,引发了持久而热烈的讨论。首都医科大学张净秋副教授以《新世纪以来清代宫廷戏曲文献的整理与数字化进程》为题,与学者们分享了最新的古代戏曲的整理与研究成果。苏州市职业大学教育与人文学院的童李君的《民国时期弹词的电台传播》、南通大学文学院的丁娜的《美国人眼中的清末民初北京剧院的风俗习惯》,则充分展示了青年学者的扎实的学术功力、深入的学术思考。

胡胜教授(辽宁大学文学院)、朱萍副教授(中国传媒大学文法学部)担任大会学术发言的主持人、评议人。

鲍震培教授(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郑秀琴教授(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担任曲艺专题研讨的主持人、评议人。

钟涛教授(中国传媒大学文法学部)、李永平教授(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担任戏曲专题研讨的主持人、评议人。

徐志平教授(台湾嘉义大学)、王建科教授(陕西理工大学文学院)担任小说专题研讨的主持人、评议人。

本次会议论文以及会议发言在围绕“数字化时代的中国俗文学研究”这一主题探讨数字化时代俗文学及俗文学研究之新变的同时,亦聚焦于数字化时代的俗文学本体研究,展示数字化成果对于俗文学研究的促进之功,例如:大会发言环节的《汉水流域历史剧剧目初探》(陕西理工大学文学院王建科教授)、《雅俗共赏 赓歌一绝——〈风雨归舟〉拾掇》(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鲍震培教授)、《俗文艺应该怎样写?——老舍通俗文艺创作理论述评》(广州大学人文学院纪德君教授);曲艺专题研讨环节的《四种〈张四姐大闹东京宝卷〉的故事变异研究》(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李永平教授);戏曲专题研讨环节的《比较〈曲藻〉与〈金瓶梅》的戏曲观——兼论王世贞不可能作〈金瓶梅〉》(广东省中山市华侨中学全亮)、《成兆才与天津的评剧情缘》(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郑秀琴教授);小说专题研讨环节的《简本〈水浒传〉版本的价值》(复旦大学中文系邓雷)、《猴哥捉急为哪般——析“水高船去急,沙陷马行迟”》(河北省邯郸市山区发改局赵永)、《论〈聊斋志异〉对人物开篇对传统的暗合和超越》(广东惠州学院中文系杨林夕)、《新式学生与近代短篇小说文体的演进——以革新前〈小说月报〉为中心》(广州大学人文学院江曙),等等。

在本次会议上,文法学部教师积极参与,展示了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文法学部教授、宗教学与文化传播研究所所长杜寒风教授多年来致力于宗教文化的研究,在本次会议上以《任县寒山拾得故事传说析评》为题,展示了他有关中国佛教史、文化史上著名的诗僧寒山、拾得最新的研究成果。杜寒风教授将田野调查、文献考辨与其学术思考结合起来,得出的结论颇具启发性,研究方法及研究成果更得到了与会学者的高度认可。文法学部朱萍副教授一直从事清代小说的研究,用力专精,成果颇丰,在本次会议上以《<西游补>评点初探》为题展示了在清代小说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深受与会专家的好评。另外,朱萍副教授还与辽宁大学中文系胡胜教授(辽宁大学社科处处长、辽宁省特聘教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联合担任了大会学术发言环节的主持人、评议人。文法学部耿波副教授在其报告《新媒体时代曲艺还能不能“讲故事”》中,结合自己近年来社会调查及学术思考的结果,重新审视了数字化时代曲艺的主题特征与艺术特征,着重从学理层面对新媒体时代曲艺的叙事特点进行了全新的梳理与阐释。中国传媒大学文法学部李有兵副教授以《网络文学与大众化》为题,通过对海量网络文学的处理分析,指出当前大量网络文学在人文情怀方面的缺位,提出网络文学走出精神迷失的设想,引发了与会学者的强烈共鸣和热烈讨论。文法学部钟涛教授、陈友军教授参与了全程讨论,钟涛教授作为文法学部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负责人、戏剧戏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与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李永平教授(文学人类学中心主任、中外民族戏剧中心副主任)一道,担任了本次大会的戏曲专题研讨会的主持人、评议人,发表了自己对戏曲研究的真知灼见。

杜寒风教授

朱萍副教授

耿波副教授

李有兵副教授

在闭幕式上,我校研究生院院长介绍了我校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现状,提出了充分利用各界优秀学术资源进行研究生培养改革的构想。中国俗文学学会前副会长、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刘晔原教授回顾了中国俗文学学会的历史发展,介绍了她所参与的目前最大的口头文学遗产数据库“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的最新进展,就深度利用数字化成果进行俗文学的深入研究提出了设想与展望。

本次研讨会为期一天半。会议的开幕式、闭幕式由中国俗文学学会副会长、文法学部党委副书记兼副学部长白岚玲教授主持。来自我校文法学部及其他学部的多位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全程参加了会议的旁听,并积极与到会学者进行了交流。

研究生院张鸿声院长在闭幕式上致辞

 

中国俗文学学会前副会长、艺术学部刘晔原教授在闭幕式上致辞

中国俗文学学会副会长、文法学部白岚玲教授主持闭幕式

大会合影

成立于1984年的中国俗文学学会是全国从事俗文学工作的专家学者组合而成的全国性学术团体,学会挂靠在北京大学中文系,以中国俗文学作品的研究、整理、编辑、教学与创作为己任,积极开展各种学术活动,促进国内外的学术交流,近年来取得了一大批前沿性的高水平的学术研究成果。中国传媒大学结合自己的学科特色及专业优势一直与中国俗文学会保持密切联系,此前在2004年10月、2012年10月曾先后以“俗文学与当代文化”、“俗文学与当代传播”为题与中国俗文学会联合举办学术会议。本次会议是以往两次会议主题进一步深化的结果,充分展示出数字化时代传统的文学研究与数字化技术结合的最新成果,另外还显示了打破学科壁垒,俗文学研究与文献学、地理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综合运用的学术发展态势。

与会学者热烈讨论(发言者为周文业教授)

 

与会学者热烈讨论(发言者为李有兵副教授)

会务组工作人员张桐、刘璐(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本次会议的会务工作由文法学部中文系副主任王永副教授负责。该团队优质高效的工作得到了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本次学术研讨会之后,央广网、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作家网等多家媒体均对本次会议的成功举办给予了报道。

(编辑:陈艺文)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