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主办的第十一届新闻与传播心理研讨会召开

来源:新闻传播学部浏览次数:820发布时间:2018-07-06

(通讯员 陈逸飞)6月30日至7月1日,第十一届新闻与传播心理研讨会暨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传播心理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年会在贵阳召开,本届会议的主题是“多元·对话·展望:新时代的新闻与传播心理研究”,来自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媒体的180多名专家学者参会。

在开幕式上,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副学部长、新闻学院院长刘昶教授代表主办和承办方致辞。刘昶教授在致辞中指出,中国传媒大学历来重视传播心理学这门交叉学科的建设与发展,目前已经为业界和学界培养了传播心理学硕士/博士130多人,其中有不少人已经成长为该领域的核心研究者,目前新闻学院正在筹建的新闻与传播心理实验室,也将为该学科的发展提供扎实的基础条件。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许燕到会致辞,在致辞中许燕教授高度肯定了传播心理专业委员会的工作,她指出,传播心理专业委员会是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下属各二级学会中规模最大、组织最规范、成果最突出、表现最活跃的专委会之一。

会议主题发言环节,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传播心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袁军教授对新闻与传播心理研究两年以来的进展和趋势进行了梳理,并对专委会的工作进行了汇报。来自俄罗斯莫斯科大学的叶琳娜·普罗宁娜教授分享了当今信息战时代信息与传播的特点,法国雷恩大学的埃里克·纳夫教授从情感社会学的角度探讨了新闻业界发生的变化 ,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达特研究中心的凯瑟琳·麦克马洪博士分享了关于创伤主题的新闻报道对新闻从业者的影响,以及新闻应如何发挥为社会疗伤的功能。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郭镇之教授探讨了意识形态主体性的传播建构,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葛岩教授分享了关于内隐认知与隐性传播的新话题,中广索福瑞副总经理丁迈博士从收视率角度分析了新时代电视剧观众的收视行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王俊秀研究员探讨了大数据时代下监控社会与隐私保护,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栾轶玫教授对丧文化流行的传播机制与心理动因进行了分析,贵州民族大学刘祥平教授从认知差序的角度分析了第三人效果心理机制的研究模式,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余小梅教授分享了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从业者心理素质测评研究的最新成果。

本次会议由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传播心理专业委员会、中国传媒大学、贵州民族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联合主办,由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承办。会议收录论文共计75篇,除主题发言外,会议设置了四个分论坛同时进行交流,在会议正式开始前安排了学术讲座,在开幕式当天晚上安排了学术对话交流活动,在会议闭幕式后,安排了新闻与传播心理教学研讨工作坊。

新闻与传播心理研讨会首届始于1994年,历经24载,主要由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传播心理研究所负责组织协调。2001年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传播心理专业委员会正式成立,传播心理研究所负责专委会秘书处日常工作。自2002年起,新闻与传播心理研讨会与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传播心理专业委员会年会合并召开,今年的第十一届新闻与传播心理研讨会同时也是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传播心理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年会。目前,此项会议已成为新闻与传播心理研究的重要学术交流平台,得到学界和业界的认可,社会影响越来越广泛。


(编辑:陈艺文)

上一篇:下一篇:

学校微博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