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方雅琪)12月6日,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师生一行30余人来到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开启了为期四天的“凤阳·小岗村展演调研系列活动”。此次活动由“齐越朗诵艺术节暨全国大学生朗诵大会优秀作品展演”及“书生意气 知行合一——关于全国政协重点提案的辩与论公开课调研”两大品牌教学实践活动组成。
已有20年历史的齐越朗诵艺术节暨全国大学生朗诵大会是国内朗诵艺术界的知名品牌,以经典诵读为抓手,以春风化雨的方式提升青年人的文化素养,引领青年人的价值取向;历时3年培育的“书生意气 知行合一——关于全国政协重点提案的辩与论公开课”,以学习中央政策文件、深入讨论调研为路径,聚焦三农、扎根泥土,实现了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的无缝对接,摸索出了一条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学相融合的新型教学模式。
值此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学院师生走进凤阳、走进小岗村,两大品牌活动并行,一方面让当代大学生走进中国农村改革发源地参观、调研、探访,深入了解那一段不同寻常的历史,亲身体验四十年来农村发生的巨大变化、体悟凤阳小岗改革的精神之源;另一方面送优秀朗诵作品到基层、到乡村,向改革开放的开创者、建设者、亲历者致敬。
7日上午,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师生首先来到大包干纪念馆,通过参观了解到从大包干制度诞生到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形成的整个历史过程,重温了以“敢闯敢试,敢为人先”为主要特征的“大包干精神”。
随后,师生们参观了当年十八位农民按下红手印的农家旧址,在那里实地感受了村民们破釜沉舟在“秘密契约”上按下鲜红手印的改革决心。参观过程中,以作品《走出地平线》荣获今年齐越节二等奖的同学们有感而发,站在当年大包干签字室门洞前,再现了当年按手印的对话与场景、表达了对十八位改革先锋者的敬佩之情,情到深处之时眼里泛出泪光。
他们有感而发:“这间当年签订生死文书的屋子给了我很大的触动,没想到它这么狭小,当年18个人挤在里面该有多么局促。它投射出当时所有人的生存状态,它的隐蔽和简陋也透露出当年进行改革的艰难和不易。站在它的内部会感到一种张力,这种张力为我们的作品提供了支撑,最终呈现出对改革开拓者的素描。”
7日下午,师生们分赴小岗学校和弘浩书院与学校师生及当地朗诵艺术爱好者和村民进行了交流互动。
在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党委书记郑维林的带领下,师生们来到小岗学校。交流过程中,同学们除了通过演示快板、绕口令、配音、诗歌诵读,向小岗学校七年级学生们展现有声语言艺术的魅力,还设置了许多互动环节邀请七年级学生们一同完成了部分有声语言作品的创作,拉近了与小朋友们的距离,激发了他们对说话、表达甚至播音主持的学习热情,现场气氛十分活跃。
小岗学校数学老师马景顺说:“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凤阳小岗村成为了全国人民参观、访问、调研的焦点,但是很少有大学生进入我们的学校课堂与孩子们进行零距离交流的活动。我们的孩子内心其实很愿意表达,但是缺少这样的窗口,你们的到来将打开他们的眼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最终在他们内心种下一颗学习有声语言艺术的种子,说不定不久的将来就会有我们的学生考进中国传媒大学。”
小岗学校七年级学生张蕊子说:“我感受到了诗词、朗诵给我们带来的乐趣。以前是在课本上学古诗词,今天听哥哥姐姐的朗诵觉得更生动、更有趣。”
弘浩书院的整个交流过程则更多了一些研究探讨的氛围。师生们辅以贯口表演及古筝演奏,呈现了多部以改革开放为主题的朗诵作品。期间,同学们还与凤阳当地的朗诵爱好者们合作即兴演绎了散文《一袋阳光》,在默契配合与声音韵律的交融之中将整场分享交流会的氛围推向高点。
弘浩书院的整个交流过程则更多了一些研究探讨的氛围。师生们辅以贯口表演及古筝演奏,呈现了多部以改革开放为主题的朗诵作品。期间,同学们还与凤阳当地的朗诵爱好者们合作即兴演绎了散文《一袋阳光》,在默契配合与声音韵律的交融之中将整场分享交流会的氛围推向高点。
凤阳诗词协会会长、《一袋阳光》的作者黄朝晖说:“你们的到来让我更深一步的认识到声音艺术创作的魅力所在,尤其是在艺术性的声音、艺术性的处理、一些节奏的把握和情绪的起伏等方面,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感谢你们这一次能来到这里传经送宝。”
中国传媒大学2017级播本的于岱禾同学说:“今天是来小岗村参观调研的第一天,深深被小岗人的质朴所感动。首先,是原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沈浩同志。他让我真切的感受到一名党的好干部的背后所付出的辛劳,只有为人民办实事、好事,才能被人们真正铭记。其次,是拜访曾经按下红手印的严金昌、关友江两位老人,他们对历史时刻清晰而生动的回述,让我深深被他们的勇敢和决心所震撼。最后,是小岗学校七年级的同学们,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和在交流过程中表现出的纯朴、热情和天赋,让我十分触动。总之,一天紧凑的行程让我学习收获了很多,有小岗村的变迁史,更有小岗村一直不变的敢为天下先的精神。”
凤阳县委宣传部部长王连侠说:“这个活动整体非常好,一个是到改革开放的发源地寻根,既是寻根又是寻动力,对于高校大学生,也是真正走进基层、跟时代接轨、更了解中国农村发展的状况。中国传媒大学无论从学校还是学生来讲,未来都将对中国传媒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编辑:陈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