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刘文杰)8月4日,受北京市朝阳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委托,我校文化发展研究院编制《“十三五”时期建设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的思路和举措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通过了专家组评审。
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中心副主任吴锡俊、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向勇、对外经贸大学全球化与中国现代化问题研究所所长王志民、北京市委宣传部文化产业处处长陈伟、文化部文化产业司政策规划处副处长陈思宇组成的专家组认为,《报告》理念先进,视野开阔,思路清晰,调研细致,严格按照党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要求,紧密围绕首都“四个中心”功能定位和“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发展目标,贯彻京津冀协同发展和“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契合“十三五”时期朝阳区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具有前瞻性、针对性和指导性。其研究方法符合科学性、客观性和全面性要求,研究提出的相关措施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能为未来实验区发展规划编制提供有效的支撑和指导。《报告》是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形成“十三五”发展规划思路的基础,对促进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专家组组长吴锡俊代表专家组宣布《报告》通过评审。
北京市朝阳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朝阳区委宣传部领导对报告给予了高度肯定,希望接下来我校文化发展研究院参与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十三五”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
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范周教授代表课题组对《“十三五”时期建设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的思路和举措研究》的背景、定位、研究思路和参与人员进行了介绍。范院长表示,伴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为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定位又提出了新的要求,课题组将会一如既往的在此报告基础上扎实做好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十三五”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课题组主要成员卜希霆、赵书波参加了汇报。
背景链接:
国家级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的最初概念由原朝阳区区委书记程连元与我校校长苏志武共同提出。在谋划CBD-定福庄传媒走廊未来发展过程中,地校协作提出了“西有科技中关村,东有文化定福庄”的发展理念,为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的提出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我校抽调文化产业领域的骨干研究力量,成立了由范周教授、李怀亮教授牵头的科研团队,集中全校力量研究论证“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建设的可行性。科研团队经过多次调研和座谈,从学理、政策等多个方面研究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的可行性和发展规划。期间,苏志武校长、廖祥忠副校长多次主持召开课题组专题会议,探讨可行性报告的落地问题。
历时两年多,经过多轮修改和完善,课题组于去年5月份正式向朝阳区、北京市和文化部进行汇报。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指导下,我校于去年6月份正式提交终稿。一个月之后,国家文化部正式行文批复同意以CBD-定福庄区域为核心,建立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以文化产业改革探索区、文化经济政策先行区和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为建设目标,探索中国文化产业的创新升级之路。
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挂牌后,朝阳区发改委正式委托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对“十三五”时期建设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的思路和举措进行研究。该研究报告历时近9个月,修改数十余稿,凝聚了我校及各方专家的心血。
(编辑:裴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