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
[旧版网页] 白杨首页 | 

最新更新

“2024级文博管理硕士实践成果展”在校传媒博物馆开幕

分享到:
来源:新闻网    2025-05-24    作者: 浏览量:47



(通讯员 于宁 张遵璐 摄影 肖雪)5月21日下午,由校传媒博物馆、国际传媒教育学院主办,英国比斯顿运河遗产中心协办的“美美与共:北京对话诺丁汉——2024级文博管理硕士实践成果展”开幕仪式在传媒博物馆举行。原北京市文物局副局长、北京市文史馆馆员于平,校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徐红梅,校传媒博物馆名誉馆长潘力,中国政法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何苗,校国际传媒教育学院党委书记龙俊、对外经贸大学对外经贸博物馆副馆长金夷、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艺术与人文学院教育发展负责人Deborah Wilson David,展览学术顾问Neville Stankley、Stuart Burch,以及2024级文博管理硕士班全体学生等参加开幕仪式。开幕式由校传媒博物馆馆长吴志勇主持。

吴志勇表示,本次展览贯彻落实了中国传媒大学党委书记廖祥忠提出的“建立以作品为中心的硕士专业学位评价体系,为探索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的新路径提出中传方案”和“人工智能行动计划”的指示精神的切实巨作,该展览筹备历时半年多,是指导专家、策展老师以及2024级文博管理学生多方努力的共同成果。

仪式开始,于平、徐红梅、潘力、龙俊、何苗、金夷、Stuart Burch等共同为“美美与共:北京对话诺丁汉——2024级文博管理硕士实践成果展”揭开帷幕。

随后,龙俊在致辞中,充分肯定了国际传媒教育学院与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合作的中外合作办学文博管理项目。他表示,作为三方共建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始终致力于培养具备全球视野、跨文化理解与媒介表达能力的青年文博人才,本次展览正是学生将课堂学习转化为文化实践的重要成果。

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代表Deborah Wilson David女士在致辞表示,中英高校长期的紧密合作,不仅推动了教育资源共享,也为学生提供了宝贵的策展实践与国际交流平台。展览所体现出的青年表达力、媒介融合度和文化理解深度,充分反映了项目在多元文化教育实践中的积极意义。

英方策展顾问Neville Stankley从教学视角分享了展览背后的学术协作过程,肯定了学生团队在中英文化融合、策展创意和执行落地方面的整体完成度,同时表示该展览将在6月继续在比斯顿运河遗产中心展出,同时也期待未来能够拓展更多的跨文化合作。

策展人、传媒博物馆综合办公室主任张遵璐作为博物馆实践课授课教师,首先对传媒博物馆与国传学院为师生搭建的实践平台表示感谢,并从展览主题构建、内容构思及与师生共创模式三个层面介绍了该展览从策划到实施的过程,强调本次展览不仅是博物馆实践课程的成果展示,更是探索如何将教学、实践与策展语言融合的创新成果。

学生代表、2024级文博管理硕士研究生代表李盈月在发言中表示,参与本次展览让她重新理解了“文化表达”与“自我认知”的关系,从观察者逐渐成为实践者,也更加意识到青年在跨文化对话中的责任与使命。

校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徐红梅在讲话中指出,此次展览是中国传媒大学与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教育合作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展览以青年大学生的视角出发,聚焦中英文化交流、中西文明互鉴,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融合多媒介形式,构建起一个联通古今、贯通中外、面向未来的文化交流、对话平台。展览不仅体现了中英一流学科资源的深度融合,也是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展现了新时代青年大学生在全球文化语境中讲述中国故事、参与国际传播的能力与担当。本次展览虽以“对话”为主题,但寓意深远。它不仅是一次中英高校合作背景下的青年大学生的艺术表达,更寄托着我们对中外文明交流融合、人类命运共同体美好愿景的深切期待。

原北京市文物局副局长、北京市文史馆馆员于平在总结讲话中指出,中国传媒大学与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合作开设的“文博管理硕士”项目凝聚了两校一流学科和人才资源,办学特色非常鲜明,特别是新闻传播+文博的学科交叉融合走在全国前列,是面向新时代跨学科文化传播人才培养优秀案例。其中,每年中方毕业是通过学生的策展实践来呈现,这也是博物馆与高校教育融合发展的重要路径,本次展览主题:美美与共——北京对话诺丁汉,不仅展示了学生们对中英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也反映了他们对加强中西文明对话、交流,推动人类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思考,这使得此次展览成为一个成功的案例。同时,她提出,文明交流的关键在于相互理解,而文化对话的未来寄托于青年一代的肩上。希望未来能有更多这样的跨文化合作项目不断涌现,帮助更多的青年在文化实践中成长,在国际交流中发声,在文明互鉴中贡献智慧。

开幕式结束后,与会的领导、嘉宾在学生们陪同讲解下参观了展览。另外,该展览英国版将于今年6月中旬在英国比斯顿运河遗产中心展出,中英两地双地联展的模式,体现了中国传媒大学新型文博人才培养的特色化、国际化、实践性、创新性,也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了高校人文交流、传播的新路径。


本次展览以 “美美与共”为主题,以北京和诺丁汉两座城市为文化样本,通过“筑影共鉴”、“东西声景”、“故事交织”、“物语共证”、“未来共生”五个主题单元,构建起一场跨越时空维度的中英文化对话场域。展览运用图像、声音、文本与人工智能等媒介,打造可观看、聆听、想象的文化对话路径,诠释“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明交流互鉴理念。

从“共”字图像墙,到传统与现代表达的声音墙;从中英经典戏剧的AI创作,到观众可感可触的中英工艺品与器物,以及可参与的together互动墙,每个单元都试图呈现差异与融合、记忆与未来之间的张力与共鸣。

本次展览也是中国传媒大学与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联合培养的2024级文博管理硕士专业学生实践成果的展示,旨在以青年大学生的视角,通过文明交融、情感共鸣以及人机共创等多维度内容,诠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内涵。

展览突破性地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这种“科技 + 艺术”的融合模式,既是中国传媒大学“智能传媒”学科发展方向的生动实践,也是师生利用技术变革激活文化传播新形态的创新尝试。展览同时也推出了由学生设计创作的85种不同样式的主题文创作品。

展览现场照片







中国传媒大学官方微信
中国传媒大学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