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国数字人影响力指数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由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据悉,这是《报告》第四期的全文发布,此前报告已在第十二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上亮相。
本期《报告》由中国传媒大学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国重实验室”)、中国传媒大学数字人研究院编制,中国网络视听协会、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元力趋势网联合发布。《报告》分为研究背景、影响力报告、情感智能篇、数字资产篇、应用篇、前沿观点与行业展望六部分,首次引入164个海外头部数字人IP样本,与360个国内数字人IP样本进行比较分析,呈现了国内外数字人发展状况、数字人共情能力实现路径、数字资产应用、数字人发展趋势及行业挑战等。因为数字人应用出现的“泛在化现象”,即在生活、生产、社交等领域开始泛在可及,“数字人”已经变成“虚拟数字人”“数字虚拟人”等概念的约定俗成的简称,相较于往期,本期《报告》标题正式去掉“虚拟”两字。
榜单出炉 30个头部IP成国内数字人运营标杆
▲ 2025年度中国数字人影响力榜单
《报告》连续四年推出中国数字人产业三大核心领域榜单:以IP运营见长的虚拟偶像、在政策规范中转型的虚拟主播,以及深度赋能行业的数字员工。本期《报告》通过对五大平台(新浪微博、抖音短视频、哔哩哔哩、快手短视频、小红书)的数字人网络文本展开数据采集与分析,通过定制化关键词体系与多线程爬虫技术抓取2024年度全量数据超100万条,经去重、广告过滤及表情符号转译等清洗流程后,通过可视化方法对数字人的网络语料进行声量、互动量、情感价值等多维度的分析,并对平台间的数字人数据进行有效对比,从而获得覆盖五个平台的数字人的客观指标分析结果;基于传播力、产品力、社会力三维影响力指数评估体系,由来自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网络视听协会、中国互联网协会等领域的专家进行部分维度的专家评分;同时,通过来自用户的303371票投票,对数字IP的影响力进行传播力加权。
通过全网数据、专家评分、用户投票方式全面评估,洛天依、柳夜熙、星瞳、狐璃璃、谷小雨、关小芳、Eassy、度晓晓、刘三姐等30个IP登榜虚拟偶像、虚拟主播、数字员工,三大榜单从内容传播、技术实现、社会价值等维度呈现了国内数字人产业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
▲ 2025年度中国虚拟偶像、虚拟主播、数字员工分榜单
虚拟偶像赛道2024年呈现“金字塔型”格局,头部IP占据主导,中腰部因同质化严重和运营成本高加速淘汰,在IP的商业化上,以品牌代言、文旅推广为主,合作行业开始覆盖文旅、文娱、快消、汽车、教育、时尚等多领域,潮玩手办、数字周边成为新增长点。
虚拟主播赛道2024年也呈现结构化发展,头部机构依托资源整合占据市场主导,中小主播转向垂直细分领域寻求突破。在政策规范与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下,行业应用场景已从基础内容播报延伸至电商、游戏等商业化领域,同时平台监管政策持续深入。
数字员工赛道智能化、产业化发展明显,科技企业、运营商和传统厂商共同构建“数字员工+”生态。随着大模型技术的深度融合,数字员工已从基础客服进阶至金融分析、产品设计等专业领域,未来将加速从工具型向生态型转变,成为连接企业服务与智慧生活的关键节点。
▲ 榜单呈现的三类七个具体IP案例
产业加持 数字人影响力多元化
《报告》从产业数据、行业政策、知识产权情况、产业图谱、重点应用场景案例等方面,详细剖析了年度数字人产业发展情况及影响。
天眼查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国数字人产业规模持续扩张。截至2024年底,我国现存在业、存续状态的“虚拟数字人”相关企业约135.9万家,较2023年同比增长36.9%,年度新增注册企业超41.3万家,创历史新高。主要分布在广东(17.7万家)、浙江(10.1万家)、山东(9.3万家)三省,占全国总量的27.3%;行业分布以文化娱乐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为主,超57%的企业成立时间在5年以内,展现出行业的创新活力。
政策支持与产业布局息息相关,《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范围内有21个省级单位和40个市级单位依据自身优势,发布了近300项针对相关产业的专项政策与规划,北京市、上海市、广东省、浙江省连续多年出台相关政策,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政策保障体系,推动了产业发展。
在应用场景上,数字人从功能应用迈向了更具深度的生命形态探索。除了已有的电商、媒体、教育、医疗等行业,新兴应用场景逐渐崭露头角。其中,数字永生、虚拟恋人成为广受关注的创新方向,同时,AI心理疗愈、元宇宙社交NPC等也正在探索新的商业模式。
与此同时,中国数字人行业的投融资及知识产权都呈现“技术深挖”与“生态扩张”双重逻辑,资本从单一技术投资转向全链条布局,具备生态协同能力的企业或将最终定义行业竞争边界;来自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数据显示,2024年度数字人领域专利申请数量高达641个,已获得授权公开的专利为340个,较之2023年的148个增长了129.73%,其中发明专利申请约占专利总申请数的96%,这充分反映出业界在核心技术研发上的强劲势头和深度创新。
▲ 2025年度海外数字人IP影响力前十指标展示
在影响力塑造对比研究上,本期《报告》监测和统计的国内数字人IP共360个、海外数字人IP共164个,过去一年数字人的全球化布局、产品多元化特征明显。例如,数字人Barbie,受众覆盖美国、巴西、墨西哥,依托全球时尚、美妆、流行文化圈的女性核心群体,实现社群聚合,同时深度绑定流行文化,如与 Taylor Swift、BTS等全球顶级偶像联动,形成明星矩阵,在社交媒体上迅速破圈。此外,Barbie还与Vogue、迪士尼、漫威等品牌进行跨界合作,将自身形象深度嵌入全球流行文化生态,使其品牌形象深入人心。国内的敦煌数字人天妤也开始积极探索IP出海,2024年推出系列短剧《千壁寻踪》,以天妤寻找碎片为线索,将巾舞、围棋、京剧、醒狮、武术等传统文化元素巧妙融入现代化故事,同时开始跨界合作打破商业瓶颈,如与电影《流浪地球2》《封神第一部》等超级电影IP合作,携手宁夏文旅首创虚拟IP定制文旅短剧等。
可以看到,2024年是中国数字人IP影响力开始多元化发展的一年:在IP设定上,通过用户画像精细化、文化符号差异化构建IP辨识度;在运营层面,充分利用社交媒体平台,激发用户的主动性与创造力,开启数字人IP社群运营新生态;在商业变现层面,数字人IP开始深度绑定流行文化和消费品牌。
智能升级 数字人将成企业及个体的重要数字资产
AI技术不仅降低了企业数字人开发和应用的门槛,还为个人用户带来了全新的消费体验,2024年以来数字人正逐渐从企业级应用走向个人消费品市场,成为技术普惠的重要应用。
本期《报告》专设“情感智能篇”,认为情感智能已成为数字人从“工具性代理”向“情感化伙伴”跃迁的关键驱动力。在传统模式下,数字人虽能完成基础的问答交流与形象展示,但其机械化的交互方式,难以满足人类内心深处对深度情感连接的渴望。而情感智能的出现,赋予了数字人感知、理解和回应人类情感的能力,使其在医疗、教育、商业服务等诸多领域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应用潜力。
▲ 人机共情三阶段闭环架构
“情感智能篇”首先提出了数字人情感智能的底层架构与技术实现,认为情感智能的技术实现基于情感模型的构建、多模态感知与融合、动态生成与反馈三大核心模块;其次指出共情能力的实现依赖从技术模拟到认知跃迁,让数字人从“理性工具”迈向“人性温度”。《报告》刻画了“情感识别层—情感理解层—情感响应层”的人机共情三阶段闭环架构,叠加数字人的个性化与文化适配、文化模因四维体系建构,完成数字人从机械反馈到人性化表达。
《报告》认为数字人与数字艺术资产的深度融合正催生新的商业生态,创作者经济、智能体资产运营等共享与共创模式成为驱动商业生态革命的新动能。“数字资产篇”从技术、商业双重视角切入,解析AIGC、区块链等技术集群如何重塑数字资产价值链。国际数据中心(IDC)预测,2025年全球数字经济规模将突破23万亿美元,而中国数字人产业带动相关领域的市场规模将超6000亿元,其中数字人与数字艺术资产的协同是重要增长引擎。
在“前沿观点与行业展望”部分,来自中国传媒大学数字人研究院、中国网络视听协会、快手、科大讯飞、新壹科技、数字栩生、蓝色光标、中国经济网创新实验室、天娱数科、浙江卫视数字人工作室等行业机构代表围绕AIGC、创新、智能体、赋能等关键词分享了行业探索,数字人行业的发展将助力开启人机共生的智能新时代。
《报告》总顾问、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国重实验室大数据中心首席科学家沈浩教授表示:“自主智能体(Agentic AI)正推动数字人向自主决策与智能协作方向升级,结合AIGC技术显著提升其逼真度与场景适应性。2025年具身智能数字人将成为焦点,在技术向善的理念下,数字人将作为智能交互载体,构建可信任的数字新时代。大语言模型驱动的类人机器人将引发人机共生新形态,由此引发的相关伦理问题亟待解决。”
中国传媒大学数字人研究院院长、课题组顾问吕欣教授建议行业应探索“类人认知架构”数字人智能体。他认为,类人认知架构正成为数字人智能体领域的重要突破口,使虚拟数字人具备更逼近人类的认知和行为能力。这种架构借鉴人类大脑的感知、记忆与决策机制,为AI智能体注入了观察、规划、反思等能力,从而显著提升了人机交互的自然度、复杂任务执行效率以及对动态环境的适应性。
课题组组长张丽锦认为:“数字人正从功能工具向泛在社会单元转变,具备多模态交互、终端无缝迁移等特征。从技术、产品、场景、数字资产等角度而言,数字人应用正在持续拓展中,必将带来商业生态的变革。”
连续四年的《报告》,以权威的数据及翔实前沿的研究获得了监管、媒体、行业及企业的广泛关注,被多个权威部门引用、蓝皮书收录。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已正式开启《报告》的预售,限量100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