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
[旧版网页] 白杨首页 | 

中传要闻

中国传媒大学跨院系国际工作坊助力 2025英雄联盟全球总决赛联盟嘉年华北京站观赛

分享到:
来源:新闻网    2025-10-31    作者: 浏览量:52

(通讯员 贾秀清 连焱灵 李金霞 齐翊帆)9月28日至10月13日,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广告与品牌学院跨院系组织学生参与了一次兼具学术深度与社会影响力的跨界跨国创意工作坊。此次工作坊以“非遗转化× 青年文化”为命题,联合腾讯互娱品牌与数字生态营销部,通过线上合作与线下创作的方式共同举办。这次活动是一次国际化产学研融合的创新实践,推动了学校专业教育与社会实际需求的深度对接。

本次项目的创作背景,源自两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亚洲校园计划——老北京·新北京中日韩泰工作坊”与“非遗技艺类文旅资源的青年文化认同与创作转化研究”。在这两个项目的活动框架下,工作坊以“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为核心议题,结合2025《英雄联盟》全球总决赛“联盟嘉年华”北京站观赛活动的品牌传播需求,形成可视化、可互动的成果展示。

校党委廖祥忠书记曾指出:“电竞是国际传播的重要阵地,要站在世界的高度认识、看待游戏。”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本次工作坊积极响应,成为一次以艺术为桥梁、以文化交流为核心的教学转化实验,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将课堂所学的方法与工具应用于真实项目,在社会化场景中完成从作品到产品的转化。


传统非遗遇上青年电竞:跨界的创意实验

“2025英雄联盟全球总决赛·联盟嘉年华·北京站观赛活动”,是由北京市东城区文化和旅游局支持,腾讯互娱英雄联盟项目举办的“故宫以东”城市文旅品牌联名活动,通过“文旅+电竞”深度融合的创新探索,构建游戏IP赋能城市文旅的创新实践。本次工作坊为北京东城区的文旅主题打卡点设计三件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非遗主题打卡框作品。

内容聚焦于东城区代表性的三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北京兔儿爷制作技艺、北京扎燕风筝制作技艺、北京景泰蓝制作工艺。工作坊的创作团队由学院师生共同组成,通过对非遗文化意象的再设计、电竞文化视觉语言的融合、新媒体艺术装置的创意表达,完成了从文化研究到视觉转化、从课堂到现场的完整创作链条。

经过两周的构思与制作,三件作品最终亮相于“2025英雄联盟全球总决赛·联盟嘉年华·北京站观赛活动”线下活动现场,成为了召唤师们应援助威的打卡点。三组作品分别是放置于北京隆福寺南坊的《京兔竞甲》;放置于鼓楼文化广场北侧观中·中轴线在地文化博物馆的《金风留影》;以及放置于北京市红桥商场顶层观坛艺术中心的《天穹之矢》。


非遗文化的创意再造:三件作品的灵感与表达

 三件作品的创作过程,不仅融合了文化研究与艺术设计,也展现了学生对非遗精神的当代表达。

《京兔竞甲》——以京味符号致敬电竞精神

创作者:连焱灵、李金霞(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

作品以北京传统工艺品“兔儿爷”为灵感,将英雄联盟角色李青、赵信与传统瑞兽形象融合,塑造出“竞甲兔爷”这一充满力量与灵性的形象。作品整体以明快的红黄配色为主,融合京剧脸谱与战甲元素,象征传统信仰与现代竞技的共鸣。正如创作者所言:“我们希望用北京本地文化符号去表达电竞选手奋勇向前的精神,让观众感受到传统与电竞之间并非对立,而是一种文化能量的传递。”观众在与打卡框拍照互动时,仿佛置身于“兔爷出征”的热烈氛围之中,纷纷化身“召唤师”,在光影交融的舞台前留下自己的“竞甲印记”。

《金风留影》——风筝承志,逐梦云端

创作者:郭雪、菅奕婷(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

作品以北京扎燕风筝的“风筝”为核心创作元素,将英雄联盟赛事的竞技热情融入“水波祥云”的传统纹样。作品的设计元素参考北京扎燕风筝的形制、颜色、材质,以风筝的延展象征梦想与祈愿,寓意战队乘风而上、扶摇直上。观众在打卡框前拍照时,仿佛与灵动的风筝一同“翱翔”在赛事现场的热烈气流之中。作品让非遗技艺的“轻”“巧”“活”与电竞的“快”“燃”“热”巧妙融合,成为传统手工与当代竞技精神的象征。

《天穹之矢》——釉彩与金属的对话

创作者:张梦滢(广告与品牌学院)

作品以北京景泰蓝制作技艺为灵感,将“金属为骨、釉彩为魂”的非遗工艺理念与电竞精神相呼应。作品选择英雄联盟角色“寒冰射手·艾希”与象征速度与灵性的北京“雨燕”并置,形成“筋骨与华彩”的视觉意象。画面以蓝金为主色调,呼应景泰蓝独特的釉色美学。背景设计借鉴天坛穹顶的结构形式,寓意“天地之间,技艺共鸣”。作品让传统工艺的庄重感与数字竞技的未来感交织,形成独特的视觉张力。观众在拍照打卡时,一方面可以看到作者用数字艺术描绘的景泰蓝钩边金线在阳光下绽放奇光,另一方面也可以透过打卡框远眺天坛公园的盛景,让观众不仅看到非遗之美,也能感受到传统文化与青年文化的用框之妙。


多方融合,助力产学研结合的教学成果成功转化

此次工作坊不仅是一场创意实践,也是学校学院教育与文化产业创新的双向融合,更有来自动画、数字艺术、设计等多个专业的中日韩泰师生合作。学生们在学校老师和业界专家的联袂指导下,将传统非遗的符号系统转化为当代视觉语言,让创意真正融入社会乃至国际传播,完成了从调研、构思到成品落地的完整创作过程,在真实命题中实现了“以学促研、以研促创”的国际化教学闭环。

本次工作坊成果让传统工艺在城市传播、乃至国际传播的真实语境中焕发新生:从兔儿爷的神话符号到风筝的祈愿意象,再到景泰蓝的金釉华彩,青年创作者们以设计力重塑传统文化的时代生命力。这次活动也让教学实现了“知行合一”的目标,大家在项目中既学到了知识,也真正实现了从课堂作业到社会成果的转化,展现出学校建设世界一流艺术教育体系的可持续路径。

 “亚洲校园计划——老北京·新北京中日韩泰工作坊”师生前往隆福寺调研


 

 

 


中国传媒大学官方微信
中国传媒大学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