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传

新华网:胡正荣: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媒介业

    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胡正荣教授

    4月16日下午,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胡正荣教授以“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媒介业”为主题,在求是厅给北二外学生带来一场精彩的学术报告。计金标副校长和国际传播学院部分师生参加了报告会。这次活动是科研处和国际传播学院主办的。
    讲座分三个版块,分别为:媒介业的核心竞争力、文化体制的整合、媒介业的变化。胡教授谈到,当前我国媒介业雷同、跟风的现象较严重,相较于欧美发达国家的文化创意产业,我国的媒介产品缺乏原创性,而导致这一“内虚”现状的根本原因是相关产业人员创造力的缺失。他认为,只有相关体制和政策作为支撑和保证,社会创造力才能被挖掘、释放,从而让媒介业焕发生机。此外,胡教授还就媒介业的本质、特征及运行方式等问题进行讲解、分析。讲解同时不时插入生动事例,博得大家的阵阵掌声。 
    针对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管理分散的现状,胡教授提出了文化体制的整合这一解决方案。文化创意产业可从多角度衍生,包括广播电视、电影动漫、报纸杂志、图书出版、艺术体育、旅游娱乐、会展活动等不同产业。这些产业之间又紧密联系,只有形成产业链,互相支撑,才可创造更多价值。而我国的这些产业却分别由国家广电总局、文化部、旅游局等诸多部门分管。更有甚者,我国互联网由14个部门共同管理。这种现象很容易引起分工不明确、责任不到位的弊端。正如中宣部部长刘云山所说,“体制和政策是制约中国媒介改革的最大问题”。所以,文化体制的整合是当务之急。 
    接着,胡教授回顾了媒介业的变化,并指出其运行方式和管理模式的未来发展方向。“市场竞争化是其发展的主要特征,”胡教授指出,“竞争需要的是差异化策略而非同一化策略”。产业价值创造链条化是其发展的又一方向,这就要求我们整合与重组媒介产业结构。结构网络化与经营联盟化、平台数字化与网络化以及内容多样化都是媒介业的未来走向。 
    最后,同学们从自身兴趣出发,就媒介规模优势、奥运契机是否也是中国媒介转折点等问题自由提问,胡教授一一作答。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