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传

京华时报:大学新生:学会做自己的会计做入学准备

    十年寒窗苦终于换来一张大学录取通知书,学生心里欢喜,父母亲人更是无比欣慰。快开学了,孩子即将初次离开家人住进学生宿舍,开始新鲜而陌生的大学生活。家长们早已张罗着给孩子准备入学物品,准备学费、生活费。记者采访了刚上完大一的“过来人”,让他们讲讲上大学时的准备,给新同学一个参考。

  于川,男,06级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工程专业

    个人感言:我从老家山西远道来京上学,家里人恨不得把所有的东西都给我带着。结果总共带了4个大箱子,搞得一家人送我。其实,我觉得如果是外地的新生,像被褥、洗漱用品之类完全不用带,到了学校买很方便。倒是带个小型收音机,晚上听一听很不错。大学里有些资源如教材之类的都可以循环使用的,没有必要什么都买新的。

    带物品要考虑到细节

    首先,千万记得带齐录取通知书、户口迁移证、身份证、团关系资料、照片等报名必需材料。然后,准备一只结实的带轮子的大行李箱,换洗衣物和秋冬的衣服都带好。其次,常用药品比如感冒药、消炎药、下火药、止泻药等应提前备好携带,外地学生可携带些防止水土不服的药品。

    如果学校不提供被褥、蚊帐、台灯、暖瓶、洗漱用品等生活必需品的,本地学生可酌情自带,路途遥远的外地学生可选择在学校商店或周边超市购买,会算计过活的父母可以打听去周围居民小区的百货市场买,一定会省将近一半的费用。

    军训带好护膝护腕

    大部分学校一开学就军训,有些物品是不可缺的。军服大多不合身,最好带一条腰带,免得裤子肥大总往下掉;战术训练中摸爬滚打很容易受伤,最好准备一副护膝护腕;买上两双耐磨透气的鞋垫铺在一起,要不脚会磨破肿痛;手电筒也带一只,因为晚上要求统一熄灯,以备不时之需;藿香正气水之类的防暑药品也是必备之物。军训完后军训用品一般会有人低价回收。

  电脑最好大二再买

    刚刚入学的新生很多自控力差,初次离开父母老师的管理,很容易沉溺电脑游戏和网络,白白浪费自己大块大块的课余时间,最终影响学习。通常学校的电子阅览室都有大量电脑足以满足学生的日常使用,所以我觉得大一时没有必要急于购买电脑。

  教材用书可“代代相传”

    入学时新生都会领到一部分新书,但这些书并不是大学所学课程的全部教材。其实,有很多教材学校是没有强迫学生购买新书的,学生完全可以从学校BBS或其他途径买到学长们用过的教材,价格比新书要优惠得多。这些书等用完后,如果觉得没有收藏价值完全可以再转手卖给需要它的学生。

    李庆,女,山西大学外国语学院06级日语系

    个人感言:我家里经济比较困难,开学的4000多块钱学费和生活费都是家里东拼西凑了好久才凑齐的。其实,到了学校我才知道可以通过“绿色通道”直接办理入学手续,而且大学可以申请助学贷款,还能做校园勤工助学补贴生活。想想当时给家里那么大压力,真的很内疚,希望学弟学妹们体谅父母,珍惜父母的血汗钱,安排好自己的生活。

    贫困生可申请助学贷款

    在考生接到录取通知书同时,一般都会收到学校早已为学生开好户头的银行卡或存折,便于家长把学费汇到卡上。但有些家长为省去异地汇费,直接让孩子把学费带在身上,但是有被盗的危险。我去年在火车上就丢了装在小包里的300多块钱,幸亏录取通知书之类的没丢。建议家长们一定不要图省几个小钱而因小失大。

    有的学弟学妹像我一样家里可能经济不宽裕,但不用发愁。入学的时候学校一般都特意安排了“绿色通道”,贫困生也一样可以顺利报到入学。过后,学校会凭借学生提供的贫困证明材料,为这些学生办理助学贷款。而且贷款在校期间没有任何利息,毕业后才按照银行合同收取利息。

    生活费建议按月打

    我同学的家长给生活费的方式大体有3种:一种是开学时家里一次性把整个学期的生活费都打进卡里,另一种是家长根据孩子的消费能力固定在每月选择一天打到卡上,最后一种是家长在本地开户,随时看孩子的余额,发现不够花了就再存一些,孩子在异地取钱。仔细分析,我发现第一种方式如果没有很强的计划性和自控力,很容易“前松后紧”,到了期末“山穷水尽”;第三种家长可能经济比较宽裕,但容易导致孩子大手大脚花钱。所以,还是第二种方式比较好,既能满足孩子的正常生活,也能有所节制,培养理财意识。

    学会做自己的“会计”

    很多同学到了大学都是第一次独立安排自己的生活,用钱的时候就比较忙乱,总是糊里糊涂钱就没了。我的方法是妈妈教的,学会记账。把自己每天的支出项目列出来,很明显地看出来自己的消费结构,然后就知道哪些钱不必花,养成好的消费习惯。如果实在做不到坚持记账,还有一个方法就是把自己多余的钱存在饭卡里,可以控制自己乱花钱。(记者 李斌)

来源:京华时报 2007年8月16日

新闻热点